︿

投書:台灣面臨邊緣化危機

孟媛婷 2016年07月29日 06:48:00
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之一,就是藉TPP與中國主導的RCEP分庭抗禮。(美聯社)

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之一,就是藉TPP與中國主導的RCEP分庭抗禮。(美聯社)

今年2月4日,美國等12個亞太經濟體簽署了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其中包括鄰近台灣的日本,以及南向政策的重要夥伴越南和馬來西亞。加入TPP的12國GDP經購買力平價後,總計達全球37.5%,將會比現有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國及歐盟的17%還高,一躍形成兩倍以上經濟規模的市場。

 

蔡英文宣示台灣將積極推動加入TPP第二輪談判,並在今年6月赴巴拿馬鞏固雙邊關係時,與同在當地的美國國會議員代表團談及支持台灣參與TPP。台灣面對的國際經貿情勢,是在中國經濟實力壯大之際,已從過去胡錦濤的「和諧世界觀」,走向習近平的「中國夢」,對外政策轉向積極強硬,從近期南海事件可以發見。

 

美國重返亞洲的政策,對抗的正是習近平的中國夢,在經貿面就是TPP與中國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的分庭抗禮。蔡英文之所以積極推動台灣加入TPP,就是要避免台灣在地緣上無法與區域經濟整合,再次遭逢邊緣化。

 

TPP的特色在於,相較於FTA(自由貿易協定),它是一個需要締約國經濟高度自由化的協議,目的在削減貿易障礙;而這些障礙除了關稅外,更包含勞工、環境、食安等非關稅壁壘。

 

這意味著台灣必須依照TPP免除關稅至零、提高勞動標準達已開發國家水準、終止補貼國營企業、停止匯率操縱、鬆綁智財等法規制度。這部分可從已在第一輪加入的國家中獲得各國承諾。

 

為了確實落實經貿自由化,除了TPP明確指出的廢除一切的貿易壁壘,還包含締約國必須確保法規、命令、施政方向不能背離經貿自由化的宗旨。為了防止締約國消極不取消損及TPP的法律、政策,TPP同於其他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規定有ISDS(Investor-To-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投資人對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該機制是用來確保跨國投資人利益,跨國投資人可控告地主國,由第三國或第三方仲裁機構審理,要求賠償其利益損失。

 

財政部曲解契約原意

 

近期一樁援引ISDS機制的案件正透露台灣未來加入TPP後,除了對台灣各產業在談判得失所引發的爭議外,政府在自由化上必須面對的問題。這次擬透過ISDS機制的是新加坡投資法人Surfeit公司。起於Surfeit公司因購買台新金控股票約新台幣1300萬元,認為財政部奪走彰銀經營權,嚴重損及台新投資人權益,擬援引「台星經濟夥伴協定」的ISDS,對台灣提出國際仲裁。

 

這樁陳年舊案原先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契約行為,卻暴露在藍綠惡鬥下,使財政部刻意不遵守白紙黑字的約定,曲解契約原意,引發外國投資機構與商會的嚴厲批評。

 

在加入TPP後,若面對其他締約國投資人的質疑時,台灣的所有施政規劃將受到國際檢驗,若訴諸由第三方仲裁的ISDS,台灣未必能站得住腳;後果是拿民眾納稅金賠償事小,傷害外國人投資信心更是台灣承擔不起的,尤其在TPP已使締約國在國際貿易競爭的場域平起平坐時。

 

台灣在國際版圖上,面臨中國處處打壓,在簽訂雙邊或多邊貿易上,已數次遭到阻撓。在WTO疲軟的情況下,若台灣無法與其他國家簽訂貿易協議,將造成台灣嚴重的關稅障礙,面臨邊緣化的危機。面對無法忽略的貿易全球化、經濟自由化的發展,健全司法及尊重契約規範,鬆綁法規使制度彈性化,以及談判造成的產業結構變動,將是台灣未來想站穩國際經濟競爭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作者為台大財金所碩士,現任職於外商銀行。

關鍵字: TPP RCEP FTA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