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情報總監雷克里夫。(湯森路透)
國家情報總監雷克里夫( John Ratcliffe)3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中國是頭號國家安全威脅》(China is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 No.1)一文,以情報的角度認為中國是二戰以來對美國對大的國家安全威脅。
雷克里夫指出北京企圖透過科技、軍事和經濟掌控美國和全世界其他地方,許多中國的的大公司和公開倡議指是共產黨的偽裝。
雷克里夫將這種經濟情報工作稱為「搶劫、複製與替代」。中國搶劫美國公司的智慧財產權、抄襲、複製美國的科技,最後再取代美國廠商在世界的地位。克里夫還指出,FBI經常抓到中國人竊取研究機密,中國提供每人每個月五萬美元吸引科學家為中國竊取機密。
雷克里夫呼籲,兩黨領導人應該了解中國的威脅,公開談論並且採取切實的行動。「這是我們一整個世代的挑戰,美國總是在這樣的時刻起身,無論是抵抗法西斯主義或者拆下鐵幕。這個世代將被審視如何面對中國企圖以自身想像重新塑造世界並取代美國成為主導的超級強權。」
文章最後稱,情報已經很明確,美國的行動也應該要很明確。
.@DNI_Ratcliffe outlines why China is a “once-in-a-generation challenge” and the greatest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 America faces in a @WSJ op-ed: https://t.co/Qk0UPgwtQG
— Office of the DNI (@ODNIgov) December 3, 2020
這篇文章刊出前一天,美國司法部的國家安全部門德默斯(John Demers)才表示自從司法部對於中國竊取機密展開刑事調查後,已經有超過1000名中國科學家被取消簽證離開美國。司法部認為這些科學家與解放軍有關係。美國國務院更在7月關閉中國位於休士頓的大使館,當時還傳出中國大使館緊急燒毀文件。
德默斯表示「只有中國擁有資源、能力和意願去進行這種外國影響力行動,而情報機構已經觀察很多年了。」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3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相由心生。美國應當摒棄狹隘、極端的心理,不要把所有人都當作間諜。
而美國國家安全機構的反情報總監伊凡尼納 (William Evanina)也在同一個場合表示,中國情報機關已經開始瞄準新當選總統拜登身邊的人進行情報工作。對此拜登團隊沒有回應。
不過,前總統歐巴馬在新出版的回憶錄「應許之地」當中,談到首次訪問中國時,就震驚於北京的監控手法。歐巴馬在選戰期間就被中國駭客入侵,而隨團的商務部長駱家輝原本要離開,折返房間拿忘記的東西時,赫然發現有兩名情報人員在翻看他桌上丟下的文件。
外界視為這篇文章是川普試圖喚起美國公眾對於中國威脅的警覺心的一系列嘗試之一。川普政府在過去兩年以來加大強調中國對美國國家產生的威脅。
早前在11月3日,白宮就特別出版《川普論中國》電子書,收錄了川普政府多位官員2016年以來對中國的公開立場表態。總計八篇,由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Robert C. O’Brien)主編。
除了川普政府本身之外,兩黨對於中國威脅的共識正在上升。
在美國國會12月3日通過2021年的國防預算案(NDAA FY21)中,國防授權法將持續支持美國協助台灣發展現代化國防能力,確保台灣維持足夠的防衛能力。法案也要求防範中國的工業間諜活動,要求中國提升軍事企業透明度等。
法案也將提供22億美元給「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提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能力,並協助美國盟友嚇阻中國的惡意行為。
太平洋威懾倡議是2020年美國在2021年度國防授權法中提出的倡議,旨在透過增加預算透明度和將資源投入在關鍵軍事領域來威攝中國。該倡議也會確保支持美國盟友,並且告訴中共美國承諾保護印太地區的利益。美國參議員國防委員會成員Jim Inhofe和Jack Reed曾撰文指出,太平洋威懾倡議儘管是區域倡議,但是也認識到中國的威脅是全球性的。
而拜登在12月2日接受《紐約時報》專訪中,也表示一上任不會立即取消川普任內對中國施加的25%關稅,將會先徵詢盟友意見,盤點目前情況來做出完整的對中策略。
拜登表示「我認為,最佳的中國戰略是使我們每個盟友——至少是以前的盟友——都能立場一致。對我來說,在總統任期的頭幾週,讓我們回到與盟友的一致立場將是首要任務。」
Delighted to see @EsperDoD endorse 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 which will support our troops in countering #China imperialism in the Asia-Pacific https://t.co/0lAlsFiO7Q
— Josh Hawley (@HawleyMO) June 15,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