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2015 © 紅人 鄭, @ Flickr, CC BY-SA 2.0.)
你需要幫助,我需要幫助,那些看似永遠淡定的爸媽也需要幫助。這並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無能,而是因為合作是人類的天性,你一定要有後援部隊才行。也許你一直說服自己應當憑自身力量完成一切,或是認為自己的事自己處理、不向外求援的作為是你的最高原則;不過,若你願意早點放棄這類思維,轉而向朋友和/或家人尋求協助,就能早點意識到教養兒女其實沒那麼難,更不會動不動就理智斷線,崩潰抓狂。
定期並經常與友善又能給予支持和鼓勵的成人(可能是配偶、好友或遊樂場上遇到的親切爸媽)相處,不僅能讓你的神經系統冷靜下來,還能讓你的地雷變小、變暗,不容易受到孩子的影響。原因如下:
1. 願意給予你支持和鼓勵的父母(尤其是那些認識你和你家人的人),能提供實際的相關資訊和建議,是很棒的意見來源。一旦你對自身的親子教養能力更有信心,就比較不會緊張不安或出現崩潰抓狂的行為。
2. 你的好友會幫助你擺脫紊亂的思緒與無謂的想像,把你拉回現實世界。只要你開始耍笨、對情況有所誤解,或是將別人的問題歸咎於自己,他們就會直接提點你,同時向你保證,你不是唯一一個會抓狂的人。這種做法能大大舒緩你的壓力,讓你放鬆身心。
3. 當你和自己信任、能讓你感到安心的成人在一起,神經系統就會自動冷靜下來。當你明白就算一切陷入崩潰,身邊還是有其他足以勝任、解決問題的後援部隊,你就會覺得教養變得比較簡單,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4. 與喜歡的成年人共度時光是一件很幸福、很快樂的事。只要覺得開心,就不會被恐懼纏擾,或是失控發飆。
除了育兒夥伴(如果有的話)外,理想的支持系統還包含三個群體:專業團隊、戰友和好友。這群人有時會重疊,有時不會;有些人是你有小孩前會約出來一起閒逛的對象,有些則不是。不管怎樣,他們都很重要。
專業團隊指的是具有專業知識,可提供協助或付費購買服務的人。例如醫生、治療師、律師、小兒科醫生、托育照護人員、教練、老師、神職人員等。
有時你可以選擇自己的專業團隊成員,有時不行,通常是因為網絡外的醫療服務不在保險給付範圍內,或者是你家和辦公室之間只有一間托兒所。在這種情況下,請盡量善用手邊的資源。雖然不理想,但這就是人生。
不過,如果你可以選擇邀請哪些專家加入團隊,請找那些願意支持你的教養方式,並在你走錯方向時提點你、引導你的人。你需要的是可以建立長期關係的夥伴,當你不知所措時可以信任他們的專業。
我不是醫生,但我們有小兒科醫生,所以當我不知道如何應對女兒的症狀時,我會照她的指示去做。雖然這聽起來很理所當然,但在現今的「完美親子教養」文化的影響下,我們很容易認為自己應該了解一切。請盡量改變這種思考模式,放下壓力,讓真正的專家幫助你。
你的戰友,也就是由在地人與志趣相投的父母所組成的延伸社群。如果你回家發現孩子不斷嘔吐,可以請他們幫你去拿處方箋;如果孩子在學校操場上玩,可是你上班快要遲到、不得不離開時,可以請他們幫忙照顧你的孩子。關於戰友,以下幾點必須謹記在心:
1. 不要低估這些人的力量。他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幫你救火、解決問題,但你必須先克服內心的障礙,那就是「主動開口尋求幫助」,這一點也不丟臉,再說你的請求或許同樣對對方也有幫助。每次只要戰友聯絡我,都等於是在提醒我,我不是唯一一個無法獨力完成這件事的人;讓我有付出和回饋的機會;讓我可以開口請他們幫忙,太棒了。
2. 你必須也得互惠付出。每次遇到麻煩時衝進來拉你一把不是他們的工作,也不是成為社區的一分子必須得這麼做。若你希望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供協助,自己卻毫無付出,做出同等回報,那他們最後就不會再回你簡訊了。就算你的車不夠大,無法共乘,你還是可以用散步的方式帶孩子去公園玩、舉辦遊戲聚會,或是在鄰居請病假時登門送暖,幫忙準備一些食物也行。
3. 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好友,可能不是,就算這樣也不要緊。你可以跟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關係,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你的朋友圈成員。即便如此,大家還是可以彼此照應,互相幫助。
這些人會在你快要對科學老師暴走發飆前好言相勸,讓你冷靜下來;在你只想一邊大哭一邊喝咖啡時把你拖離沙發;毫不猶豫回覆你晚上十點傳的簡訊;不會因為你要過來就整理家裡。他們就像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但在收到時卻會開心到不行的可愛小禮物,為你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美好。
簡單說個關於我最好的好友的故事。有一天,我帶著大女兒去她們家玩。當時我女兒大約十個月大,她的女兒大概兩、三歲。那時的我不停在疲憊、焦慮與寂寞中掙扎,非常需要和懂得這些感受的人聊聊。我唯一想做的就是和我朋友在她的廚房桌邊喝咖啡,所以我讓女兒坐在沙發上,和她的孩子一起看電視。
幾分鐘後,我們聽見物品掉落的砰咚聲,緊接著是一陣哭聲。原來是我女兒從沙發上滾了下來,跌在柔軟的地毯上,好在人完全沒事。我親了她幾下,把她抱回沙發上後,接著回廚房喝咖啡。
過了幾分鐘,又發生同樣的事。砰咚,哇哇大哭。我走進客廳,親親她,沒事沒事,讓她坐在沙發上,又回到咖啡和朋友身邊。
然後是第三次。我朋友看著我,眼神中不帶任何論斷或諷刺(老實說我不曉得她是怎麼做到的,要是我一定會笑到崩潰),溫和地提出建議,說我女兒可能還沒準備好獨自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當然,她說得沒錯。可惡,我真的很想好好喝那杯咖啡。
你可以從這些瑣碎的片刻發現誰才是你真正的好友。就算你真的又瘋又蠢,他們也不會讓你有這種感覺。他們是真心地支持你,與你同在。比方說,他們會在你需要帶孩子去看語言治療師,或接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評估時提醒你,而且不會讓你覺得自己很失敗。如果你在和他們相聚後感覺更平靜、更有自信、連結更緊密,內心充滿力量,那他們就是你的好友。
另一方面,若你在遊樂場上和其他爸媽相處了一個下午,發現自己被困惑、羞愧或懷疑團團包圍,這些人也許是當天諸事不順,所以把壞情緒傳染給你,又也許他們根本就不是你的好友。我不是說他們是混蛋或你不應該再和他們出去,而是下次你要準備舉行週末夜討拍派對時,他們不會是你第一個打電話或傳簡訊聯絡的對象。
現在我們花點時間討論一下家人的定位吧。在理想的世界裡,家人既是好友也是戰友,但不屬於專業團隊。就算你媽是讀寫專家,你哥是牙齒矯正醫師,也只能在緊要關頭去詢問他們的意見,其餘的就交給其他專業人士吧。
有些家庭幸福美滿,有些卻亂成一團,但大部分都算不錯。然而,有時家人就是無法提供援助,無論是因為死亡、癮症、功能障礙或其他各式各樣原因,導致他們不是你的好友,也不是你的戰友,甚至你覺得自己根本無法信任他們,根本不願把孩子交由他們照顧。這種感覺真的很糟。你不僅沒有家人的支持,可能還得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來應付他們的問題。對許多父母來說,這是非常主要的導火線。
重要提醒:在母親節、父親節和其他有關家庭的節慶假日期間,請遠離社群媒體。那些完美的父母和快樂的手足全家福合照會瘋狂引燃你的情緒,點亮你的地雷。
你可以為此感到難過沒關係,適當發洩也是好事。少了家人的支持對親子教養來說是一大損失。接受現狀的同時,也要花點時間好好消化、感受一下,大哭一場,這樣或許能稍稍鬆解心中的結,減輕那種被困住的感覺。接著你可以重新回到支持系統,和你的好友、戰友與專業團隊連結,一起解決親子教養難題。
作家、演講者、臨床社會工作者和親子專家,透過她的指導,能為正因教養受苦的爸媽減輕壓力並增加生活樂趣。她的文章常發表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赫芬頓郵報》和《心靈雜誌》等雜誌上。其他著作有 《準備,調整,呼吸:與孩子一起練習正念,打造平靜的家庭氛圍》(Ready, Set, Breathe: Practicing Mindfulness with Your Children for Fewer Meltdowns and a More Peaceful Family)和《活在當下的親子教養心法:如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Parent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How to Stay Focused on What Really Matters )。
看更多《上報生活圈》文章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