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由蓬佩奧主導的抗中動作愈多,拜登手上的籌碼就越多,說不定拜登團隊現在正在偷笑,中共卻在清點籌碼而有些著急了?(湯森路透)
川普落選後,除了不停的發推特抱怨和打高爾夫球之外,就是繼續祭出對中國的各項制裁,很多觀察家都認為他故意給未來的拜登政府「挖坑」、「下套」、「穿小鞋」、「箍上緊箍咒」…什麼說法都有,反正意思就是讓美國新政府,未來無法輕易反轉美、中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
筆者的看法正好相反,其實這-很可能是蓬佩奧在主導的「最後一擊」,反而歪打正著,幫了拜登一把。理由何在?
有很多觀察家擔心,拜登從來沒有公開說出一套完整針對中國的策略或方案,因此很多人臆測拜登可能會放鬆對中國的制裁?甚至斷言拜登會取消川普在美、中貿易戰中對中國貨品所增加的關稅。
如何判斷上述說法的實偽?
未來,美國與中國,如果不願扎扎實實打一仗、來決定誰是決定國際社會制定遊戲規則的霸主,就只能準備真真切切談一場-事實上,要談很多場。所以,可以從談判理論來判斷拜登的打法。
談判的兩造要:一、先各自準備議題與目標,二、由雙方幕僚進行程序性的磋商,三、才能建立初步的共識,四、把共識化為文字。最後若談判成功,就簽署協議,合影留念;或者談判破裂,指責對方沒有誠意,然後各自回去研究,看看下一回合如何出招。
無論如何,上述的四個步驟,都必須嚴格保密,哪裡能像川普那樣總在推特上嚷嚷,讓對方看破自己的底線(bottom line);還自以為是「虛張聲勢」(bluffing),豈知大國博弈的「威懾」(deterrence),跟打撲克牌不一樣,必須很有技巧的展現你的真正實力,而且讓對相信你真的具備能夠狠狠傷害他的力量與決心,譬如軍事演習就是一種方式,通常稱為「秀肌肉」。
而川普色厲內荏,說得多、做的少,不肯用兵打仗,早被看破,雖說是忠實執行競選承諾,要讓駐防世界各地的美國大兵,回到國內與家人團聚,但是不跟幕僚先商量,等於不授權,而且往往公開宣布「時限」(deadline),犯了談判的大忌,威懾或恫嚇的效果蕩然無存,大美霸權成了紙老虎(至少在軍事上)。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直到11月17日才能接收到政府資訊的拜登,國防、外交、國安班底也還沒有完全就位,如果無法提出完整的對中方案,很合理;如果有了初步的想法,卻守口如瓶,更是合理。
難道不是拜登個人私下對中共非常友善嗎?若是對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理論有所了解,就很容易明白,今天就算是也曾參加民主黨總統初選的華裔企業家楊安澤當選美國總統,也無法因為黃皮膚、黑眼珠而對中國友善,因為未來的中美關係或友善、或競爭、或甚至敵對,是由雙方的實力對比所決定的,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跟美國不相上下,軍事、科技實力也在快速追接近當中,美國當然感到壓力。
打個比方:如果你一直是班上第一名,遙遙領先全班,這學期月考成績公佈,竟然有一位同學,成績大幅躍進,跟你差距微小,你會沒有壓力嗎?又如果,今天聯電的營業額接近台積電、半導體先進製程也快與台積電並駕齊驅了,台積電會不想辦法在商場上壓制聯電嗎?
差別只在於學校或商場,有老師或政府制定規則來規範競爭者的行為,國際是無政府狀態,只有叢林法則,打擊對手可以無所不用其極;而且競爭者是不同的國家,甚至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彼此之間的競爭,很容易就會感染高昂、激烈、甚至仇恨的情緒。
所以,不要說美國總統受制於國會,而國會必須尊重反中的民意,光是從國際體系的結構來看,中、美關係在未來十年,恐怕都是激烈爭鬥的局面。拜登個人對中國再友好,也無法對抗這個結構性壓力。
還有一項證據,可以證明拜登並非心無定見:11月7號,川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議」(Paris climate agreement),有信心勝選的拜登在推特上表示「77天後,拜登當局將會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議」。此外,拜登也公開保證會重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重啟2015年跟伊朗的核協議;還要召開「全球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
注意到了嗎?以上這些國際組織或條約,都是「多邊性質」的,都必須跟許多國家一同努力合作,才能達成共同而且公開的目標。不像跟中國的爭鬥,是一對一的「零和賽局」(zero-sum game)-如前文,談判過程必需保密,所以拜登就毫無顧忌地說出來了。
川普或蓬佩奧現在所使出來的手段,都沒有經過國會,都屬於總統的行政權。同理,將來拜登成為總統,也可以有樣學樣,直接發佈行政命令,取消川普政府現在所給他下的套,不受未來國會是否能夠由民主黨主導的影響。
但是他可以先問問中國-譬如-想不想取消懲罰性高關稅啊?想嗎?請問你拿什麼來交換?
換言之,川普現在越搗亂,拜登手上的籌碼就越多,說不定,拜登團隊現在正在偷笑,中共卻在清點籌碼而有些著急了?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