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是台灣料理、小吃的最佳配角,台語稱之「芫荽」,這是古漢語。(作者提供)
我喜歡吃香菜,加辣椒更佳,今天以香菜為主角,試做了泰越風味的香菜辣椒沾料,可謂吃香喝辣。
我買了新鮮的香菜(兩把才20元)、朝天辣(一包10元),做法簡單,時間大都花在清洗和晾乾香菜上,這樣做好的香菜才能久存不壞。
切好香菜、朝天椒、糯米椒、蒜頭、竹薑,放入罐子,調好鹽、糖、味精、魚露、檸檬汁,冷涼後倒入罐子,放冰箱幾小時即成,腰瘦好吃。(我使用台灣品牌「名星」的頂級魚露,再加一點醬油)
香菜是台灣料理、小吃的最佳配角,台語稱之「芫荽」(iân-sui),這是古漢語。
芫荽是香菜的中文名, 原產於西亞,早已流傳全球。芫荽全株皆可食用、藥用,華人愛用香菜葉來涼拌、增色、調湯,泰國料理以香菜根煮湯底,西方人用香菜子磨粉來調酒。
芫荽之名從何而來?常見的說法是:根據晉代張華撰寫的《博物志》:「張騫使西域還,得大蒜、番石榴、胡桃、胡蔥、苜蓿、胡荽。」(文中的番石榴是石榴,原產於今伊朗一帶,與原產於美洲的番石榴不同)以此來看,在西元前115年,張騫奉漢武帝命第二次出使西域載譽歸國時,經由絲綢之路,帶回了「胡荽」。
胡荽之名從何而來?先來談「胡」,古代中國通稱北方和西方諸民族為「胡」。再來談「荽」,《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可以香口」,但「荽」字不見單獨使用。因此,胡荽本意就是從西域來的香菜。
胡荽之名為什麼變成芫荽?並沒有具體可信的說法,但有此一說:中國在五胡十六國時代,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在位期間319-333年)是胡人,他認為「胡」字是歧視用話,曾下令禁用「胡」字。胡荽在那時改名原荽,後來再變成芫荽。
不過,我在網路上查到芫荽的波斯文گشنیز,其發音ɡeʃˈniːz,開頭的音接近芫荽的音(芫荽也被寫成鹽須),似可推測芫荽是直接從波斯文音譯而來。
我找到一個網站,請點開左邊三角形標誌,可聽發音。
(本文摘自作者臉書,經授權刊登)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基隆年輕耆老。關注台灣庶民文化的歷史書寫,從日常的生活窺見鮮活的故事。近年致力台灣地名、食物名、海產名的研究,著有《台灣史新聞》、《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