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洪池具防汛休憩多用途 高雄15座居全國之冠

陳喬伊 2020年12月22日 10:54:00
與古蹟並存的柴山滯洪池結合日治時期遺跡台泥紅樓倉庫,並將所尋獲之咾咕石運用於休憩景觀上。除了親水及生態延續,更融入在地文化保存。(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

與古蹟並存的柴山滯洪池結合日治時期遺跡台泥紅樓倉庫,並將所尋獲之咾咕石運用於休憩景觀上。除了親水及生態延續,更融入在地文化保存。(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

極端氣候下,每逢暴雨導致區域排水系統負荷增加,排洪量遠超過原規劃容量,頻繁釀成台灣諸多地區性的災情。有鑒於此,許多城市開始興建滯洪池防止洪水的發生。以過往為水患所困的高雄為例,截至目前已完成15座滯洪池,總滯洪量約326.6萬噸。除了防汛外,滯洪池還兼具休憩、生態和停車空間,大幅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

 

在現今都市化發展下,原具有涵養蓄水功能之地貌逐漸消失,隨著降雨逕流量大增,導致下游排水設施無法負荷產生淹水。因此,為了能多方面減低極端降雨可能產生的危害,滯洪池的存在就是避免堤防無限制的加高,提供多餘洪水暫存空間,讓河道能順利宣洩洪水。

 

以位於三民區的寶業里滯洪池為例,防洪操作機制配合地形與雨水下水道系統高程採用重力滯洪為主,輔以機械抽蓄並行方式,滯洪量可達 10 萬噸,於豪雨蓄洪並調節水位,減緩水患發生。另一方面,寶業里滯洪池平日未蓄水時化身為公園及生態溼地,除了調節附近地區的微氣候,降低熱島效應,還改善因工廠排放而被汙染的空氣狀況。

 

寶業里滯洪池在密集的住宅區中成為附近居民的交流場地。(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

 

另外,以兼具生態復育位在岡山區之典寶溪B區滯洪池,是高雄市最大滯洪池,園內以多層次植栽營造多樣生態。在雨季期,因地下水位挹注滯洪池,豐富了天然濕地環境,常見的鷺科鳥類以及稀有的二級保育類動物水雉也都在此處棲息。

 

典寶溪B區滯洪池位於典寶溪下游,改善大岡山地區長年水患問題。(高雄市政府水利局提供)

 

為配合行政院推動「109年6.5GW達標計畫」,高雄市在106~108年間已於永安、前峰子、典寶溪B區、鳳山圳及山仔頂溝等5座滯洪池完成設置水域型太陽能發電系統,在不影響滯洪操作安全前提下,採浮力式設置高效能太陽能光電模組,並由市府提供土地,以招商方式供業者承租,負責設備維護管理,再與台電簽約併聯運轉,滯洪池總發電規模達15.3MW,年發電量約 1,800萬度,減碳約11,000噸,相當於種植約33萬棵樹。高雄市更在109年完成五甲尾滯洪池水域型太陽能發電系統招商,現已進入設計階段,預計於111年底完成併聯,屆時將可提供更多綠色能源,使減碳效益更進一步!

 

而因應高雄市區的停車需求持續提高,將在2020年底完工之十全滯洪池便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典範。十全滯洪池預計與立體停車場、公園及市場攤商結合,不僅提供防災所需滯洪空間,更解決當地停車與商業需求,活化果菜市場產業發展。更透過景觀多樣性,成為地方里民慢活舒適的生活廣場。從高雄現有的15座滯洪池可以發現,在推動重大公共建設的同時,也兼顧到市民的居住環境安全及改善城市生態等面向。

 

在2020年8月23日及8月28日豪雨期間,高雄總共滯洪約601萬噸的洪水量,就成效來說,包含岡山地區典寶溪A、B滯洪池160萬噸、市區寶業里滯洪池10萬噸都達到百分之百的滿水位,其他各區的滯洪池也均達到百分之百或九成的滿水位。因延緩洪峰的效果非常優異,高雄市府預計2021年底前將再完成1座滯洪池,屆時總滯洪量可再提昇至386.6萬噸。滯洪池對高雄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在維護方面想當然必不可少。水利局表示,每年編列的維護費用約2,280萬,除每天例行性環境清理及水域整潔外,依各場域植栽生長情況及水域狀況,不定期辦理植栽修剪、水域清疏維護及設施修繕作業,以維民眾休憩活動生活品質及生態環境。

 

高雄市自從2005年啟用全國首座滯洪池後,歷年來累積相當多的實務經驗。滯洪池最重要的功能是防洪治水,在颱風豪雨時讓洪水有暫存空間,避免快速流入雨水下水道或河道,造成洪水宣洩不及而有淹水問題。歷經颱風豪雨的考驗後,水患範圍明顯減少許多,洪水的消退也遠比往年快速。在所生活的城市中,滯洪池除了能兼顧防洪,周邊的生態水池、景觀遊憩、公園能建立永續發展,著實提高民眾整體生活品質。

 

 

高雄市政府廣告

 

 

 

 

 

關鍵字: 高雄 滯洪池 防汛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