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枋寮光電開發現二戰遺跡,兩者的衝突與並存引發不小爭議。(讀者提供)
筆者日前看到新聞報導屏東縣枋寮光電開發抗爭一案,各種思緒湧上心頭,思考「再生能源」與「二戰遺跡」真的是兩個全有全無的選項嗎?
台灣從無形的民族文化,到有形的建築遺跡,都可以看出日本對這塊土地非同小可的影響與重要性,在台灣許多角落可以發現前人所遺留下來的碉堡以及戰爭遺跡,但如果你問當地人這是什麼?這是什麼時候建的?這是為了什麼而建?沒有人知道,我們處於一個遺忘歷史的時代; 我們從屏東枋寮的二戰遺跡就可見一斑; 遺跡的歷史價值從來沒有被認真的發掘以及探究過,我們應該把此次的光電開發案,視作一個轉機,可以將太陽光電開發與二戰遺跡相互融合,讓久缺修繕的二戰遺跡轉變為具有教育意義的遺產建築。以新竹康樂社區為例,當地的居民將日治時期所興建的老碉堡重新活化,一個改造成供孩子們爬上爬下的遊樂設施,另一個改造可以讓遊客學習在地歷史的展示廳,這些都是成功活化二戰遺跡的案例。
太陽能本質上是一個無污染、無毒性的再生能源,且太陽能在發電的過程,並不會產生任何廢氣、廢水及輻射,對環境與生態不會造成任何負面影響。全球所安裝的太陽光電模組已超過160億片,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從始至今,尚未聽聞任何太陽能發電引發的中毒或是污染事件。然而,根據Semi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的調查指出,仍有70.6% 民眾不清楚太陽能無毒,更有高達93.3%人不知道政府其實有訂定回收太陽能版機制。有許多民眾因此被以訛傳訛的錯誤資訊誤導,導致許多充滿誤解的太陽光電開發案抗爭。
北歐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尤其瑞典、挪威等國綠能發電占比早已過半,雖說北歐由於緯度與日照因依靠日照來發電的太陽能不會是首選; 但近年來太陽能的建置成本不斷地降低,北歐政府還是希望能夠漸漸提昇太陽能應用的潛力。以瑞典為例,為了有效運用城市閒置的屋頂空間,不管是政府或是學界都已經開始評估在一些歷史古蹟上建置太陽能板來產生綠電,完善的施工評估以及風險控管,可以同時兼顧再生能源的發展以及歷史古蹟的美觀及維護。
筆者認為這次屏東枋寮的光電開發案是一個契機、也是一個轉機,政府應該要讓扮演好監督者的角色,嚴格確保開發商會善盡社會責任,將案場內的二戰歷史遺跡,皆予以保存並進行後續活化,並透過和地方社區的串聯來構成一個文化園區; 此外,政府更應該結合當地的力量,讓開發商和在地的居民及專家共同合作,組織定期的「再生能源及二戰遺跡的教育之旅」,讓在地學子和居民能夠親近並參與其中,使「再生能源」與「二戰遺跡」兩者可以共生共榮,創造能源與遺跡,政府和民眾的多贏局面。
※作者為前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