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委中科院2年內量產戟鋒飛彈,是台灣首款自研戰略性武器。圖為蔡總統2019年赴中科院系統製造中心視察天弓三生產。(軍聞社)
國防部委中科院在2年內進行「戟鋒」中程地對地飛彈研製案,除了是因應解放軍的軍事壓力外,這也是蔡英文總統2016年執政後,恢復自2014年停頓的「雲峰」中程飛彈技術研發工作後,經各項技術逐步到位後,以代號「戟鋒」研製射程超過1千公里中程地對地飛彈的戰略性武器。
中科院長期是以代號「W99」小組研發射程1千公里以上的火箭載具,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3位總統執政時期,分別以「擎天」、「擎昇」、「層系」、「擎揚」等專案,持續完成中程飛彈的各項研發計劃,該小組的計劃主持人與成員一直是中科院內備受重視的「主流派」,現任國防部軍備副部長張冠群、現任漢翔總經理馬萬鈞都曾是該小組的重要成員。
依計劃「擎揚專案」在2020年要完成階段性結束火箭載具效能測試,國防部從2018年開始以配合國家太空中心發展太空科技長程計畫方式,代號「麒麟專案」研製能將50至200公斤重的微衛星,推送到500公里高度的太空低軌道的運載火箭,並從2018年編列124億7400萬餘元分5個年度進行研發。
而2019年8月1日成立「擎天計劃室」除納編管制「麒麟專案」外,也把2019年編列預算執行的「奇萊」、「星展」等與運載火箭相關的研發專案納入管制,這3個專案的結案時間都訂在2022年,與「戟鋒」中程地對地飛彈研製案結案時間一致,而麒麟等3專案計劃先製造出3套的火箭推進載具,在2021年底到2022年初進行首次的升空測試。
據指出,過去研發雲峰中程飛彈,因採用4個天弓飛彈後端彈體組成固體燃料的火箭加力後燃推進器,再與續航沖壓引擎整合為一體,屬於中程陸攻衝壓飛彈,被歸類在高空高速巡弋飛彈。但隨著中科院在製造火箭(飛彈)主體直徑可達1公尺,長度達7公尺以上,因此只要一個火箭(飛彈)主體,以固態燃料就可以達到所需要的動能。據指出,戟鋒中程地對地飛彈的構型類似美國潘興二型地對地飛彈,其飛彈主體直徑與長度大致相同,是標準的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
因此近來不斷在測試的天弓三增程2式防空飛彈,其飛控數據,也是提供給戟鋒中程地對地飛彈進行參考;也就是各項專案研發逐步到位後,國防部才會要求中科院用最快速度來完成「戟鋒」中程地對地飛彈的研製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