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以及中國仍面臨美國科技管制下,半導體在台灣出口所占的比重仍會持續提高。(湯森路透)
由於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主要國家的經濟多呈現衰退。由我國財政部在本月8日所發布的海關進出口初步統計顯示,在出口方面,除了台灣與中國的出口維持正成長外,美國、日本、韓國與德國的出口多呈現衰退,特別是過去在工具機與運輸工具占出口大宗的主要國家受到疫情的影響甚鉅;在進口方面,台灣是唯一進口仍然呈現正成長的國家,這部分與台灣在資本設備的投資仍不斷增加有很大的關係。
就資本設備的進口而言,特別是台積電在14日的法說會上宣布要提高今年資本支出達250億到280億美元,其中,有八成要投資先進製程,這也會再帶動台灣民間投資的增加。
就中國出口而言,中國海關總署在本月14日公布以美元計價的中國2020年出口數據顯示,中國全年出口年增加3.6%,進口則減少了1.1%,貿易順差為5,350.3億美元。以國家別來看,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成長8.8%,中國與東協間的貿易則成長了7%,2020年中國前五大貿易夥伴依序為東協、歐盟、美國、日本和韓國。
就產品別而言,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以及家用電器出口合計增加22.1%,使得整體出口成長達到1.3個百分點,這與武漢肺炎疫情使得與遠距會議與辦公相關的電子產品需求大幅提高有很大的關係。從中國所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的出口仍然暢旺,但是,由於進口的數據衰退,故貿易順差創下2015年來的新高。
從上述的數據可知,不論是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增加或中國的美國的出口增加,都可能使得大家對於一個數字有不同的解讀,例如,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增加是否表示台灣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更深,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加是否表示川普對中國採取的高關稅政策失敗所致。就上述兩個問題而言,本專欄在「台灣對中國出口增加非關貿易依賴」一文中已有討論,出口數字的增加確實反映兩國貿易活動的密切程度提高,但是否意味單向的依賴提高或貿易政策的失靈,則需從個別貿易品項的出口額變化來看。
首先,就中國對美國出口增加是否必然表示美國對中的關稅政策無效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美國對於中國課徵高關稅產品的項目類別來分析,如果需要支付高關稅的產品出口到美國的總值衰退,但其他未被課徵高額關稅的產品出口大幅增加,則只要後者的增幅大於課關稅商品的出口減幅,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仍會增加,但是,不能解釋為美國對中國的高關稅政策無效。畢竟美中貿易衝突所導致的供應鏈移轉是真實發生的事,當廠商將中國產能移往其他東南亞或南亞的國家生產時,中國面對高額關稅的出口必然會衰退,這也是台灣、印度與越南等國也確實因為供應鏈移轉而受惠的原因。
其次,根據中國海關公佈的2019年全年貿易資料顯示,中國對美貿易總額下降了14.6%,其中出口下降12.5%,進口減少20.9%,中國在2019年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是2958億美元,比2018年的3233億美元減少了275億美元,降幅8.5%,由2018年與2019年的資料比較顯示,美中貿易衝突對中國貿易確實產生不小的衝擊,2020年年初的美中雙方第一階段協定則是讓貿易衝突不繼續擴大。
再者,台灣對中國出口是否為「依賴」,可以再從近期汽車晶片的代工來觀察。根據彭博社報導,武漢肺炎疫情造成全球消費電子產品需求激增,使得消費性電子與汽車電子在晶片的需求產生排擠效果,迫使豐田、本田、福特、福斯等汽車製造商擴大減產,就晶片而言,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當然扮演關鍵角色。同時,我們應可以預見,消費性電子與車子等最終產品的訂價愈高之廠商,其使用高階晶片的需求也會愈高,故其可以負擔的晶片採購價格也會愈高。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台積電在今年的資本支出要繼續增加且多數要投入高階製程的原因。
最後,從目前台灣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以及中國仍面臨美國科技管制的當下,半導體在台灣出口所占的比重會持續提高。短期內,包含中國在內的許多貿易夥伴國對業者的依賴只會增加。
※作者為淡江大學產業經濟與經濟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