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載維基 台灣是國家還是中國一省等詞條遭改近1600次

秦胆 2021年01月19日 07:00:00
維基百科沒有向其他矽谷寡頭一樣對中國跪低,迎合天朝觀念自我設限,但仍遭中國迂回地長臂滲透。(維基百科)

維基百科沒有向其他矽谷寡頭一樣對中國跪低,迎合天朝觀念自我設限,但仍遭中國迂回地長臂滲透。(維基百科)

數位啟蒙再出發

 

1月15日,維基百科迎來了20歲生日。和吸金又吸睛的矽谷同行相比,平實樸素的維基百科在人氣上依然保有一席之地,據網絡分析公司Alexa Internet統計,目前維基百科流量位列世界第13位,次於Google、Facebook、Amazon,領先於Apple、Microsoft和Instagram。廿載拓荒,維基百科以200多種語言提供了5500多萬篇條目,僅英文維基百科就有620多萬篇條目,以每冊700頁計,將英語維基百科條目列印成紙本將超過7000冊,讀者不眠不休地通覽,得花上21年時間,它將作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貢獻也最大的百科全書。

 

一、另類平台

 

維基百科的前身是1999年創立的網路百科全書Nupedia,詞條經由專家執筆和同行評審的嚴格流程,以保障和傳統紙本百科全書一致的權威性。然而,繁瑣的流程設計和極低的詞條產出率這使得它在數位世界中無法吸引大眾。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利用Ward Cunningham開發的團隊協作軟體Wiki改進Nupedia的審核流程,由此形成了今天廣受關注的維基百科。

 

2003年以前,維基百科靠自建的入口網站Bomis維持運營成本,後因網站入不敷出,為保證內容的中立性轉向以小額募捐來維持營運,網民合寫與非盈利兩大特性奠定了維基項目成功的基石。創立20年以來,維基百科有30多萬多位活躍的編輯自願提供時間來撰寫或編輯詞條,每天還有成千上萬的注冊用戶參與編輯、添加條目,構成龐大的詞條存量與增量,而憑藉利他精神和嚴格的編纂質量控制體系,網民合寫的維基百科詞條質量不遜色於傳統專家執筆的大英百科。

 

進入新世紀,諸如大英百科等傳統紙本百科全書也將內容搬上網路,維基百科和它們的本質區別不在於是否使用使用網路呈現,而在於知識平民化,知識產出的權柄從專家學者下移至普羅大眾,「自由分享知識」正是維基百科的精髓。

 

而作為社群網路平台,其運營方式也顯著區別於矽谷科技巨頭。由捐贈維繫運營的維基百科沒有利潤不必逐利,使其專注於其條目編纂,沒有算法推薦或斥資擴張,在蕪雜紛擾的時代自然累積人氣,非盈利的路徑獨樹一幟。

 

而在知識分享上,自由內容許可的維基百科和矽谷科技巨頭構成源與流的關係,透過數位助理、搜尋引擎知識面板等形式流向網民,完成知識的共建和共享。

 

群眾平等協力生產、傳播和使用知識凝聚了社群網絡的基本價值,條目多樣化的語言更提供了全球文化交流的絕佳平台,縱橫觀察,在建立和編織世界知識上, 維基百科早已超越工具書或資料庫的範疇,成為絕無僅有的一座資訊生態系統。

 

二、痼疾與新患

 

廿載來,烏托邦般的維基百科項目可謂贊譽和疑慮同行,除了不時出現資金緊縮、編者和讀者間規模落差、管理員官僚主義、編者規模溫和衰退、編者地域、性別不均等面向外,最大的隱患也正在於成就它的開放特性上——既帶來可觀的容量和質量,成為求知的絕佳起點;也帶來了違反中立原則的惡意篡改、公器私用的問題。

 

這種公器私用的侵蝕,既來自商界,也來自政界,企業可以在百科進行企業形象包裝,消抹負面信息,增添有利描述,而政府/政黨/政客可以自我洗白或抹黑對手,素不相識的網民也可能基於意識形態之別將維基百科變成虛擬戰場。前者的案例包括Kinder公司藉香港舉辦中文維基年會之際,用物質獎勵的方式動員網民在詞條下撰寫旗下產品繽紛樂的正面評價;後者的案例則有印度政治兩極化傳導至維基百科,謊言、陰謀論以及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等充斥其間,編輯戰此起彼伏,維基百科立場受到執政黨印人黨和反對黨國大黨兩派政治力量共同詆毀。

 

除了傳統政商公器私用,另一個新的疑慮來自中國/俄國等極權/威權大國,它們一方面懷疑維基百科的立場,一方面動員民眾長臂滲透,以擴大特定敘事的影響力。

 

以中國為例,維基百科去中心化的組織形態,對講求思想一律的專政體制是潛在的挑戰,後者將資訊控制視為是一種維持政局穩定乃至國家安全的必要手段,將維基這只特殊的果凍釘在牆上經歷了漫長的力道漸變:從封鎖特定涉政敏感條目到封鎖特定語種全站,從時開時禁到永久封印。2015年,維基百科遷移到HTTPS協議,無法阻止特定條目頁面,只能完全阻止或全然放行,中國選擇了後者。數位鐵幕圍繞著天朝的禁臠——天安門事件徐徐落下:2004年15周年前夕,維基百科中文版開始被防火牆長城間歇性阻止;2019年30周年前夕,所有語種的維基百科被全盤遮罩。

 

萬幸的是,維基百科沒有向其他矽谷寡頭一樣對中國跪低,迎合天朝觀念自我設限,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斯拒絕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審查要求,在道德一響黃金萬兩的地心引力下,不摧眉折腰實屬難能可貴。在2013年維基媒體國際大會上,他受訪回應,維基百科永遠不會配合中國政府包括網絡實名制有關限制信息的要求,兩年後的烏鎮網路大會上答記者問時亦秉持同樣立場,「維基百科永遠不會為在中國穩定運營而過濾敏感資訊」。擲地有聲的原則宣示讓一眾標榜不作惡,卻戴上遵守當地法律的假面,堂而皇之地作惡的矽谷寡頭相形見絀。

 

不幸的是,無法准入改造,那就迂回地長臂滲透。中國的網絡控制在傳統的對內遮罩之餘,觸角也日益高調的向外延伸,以糾正所謂的海外網站糾正涉華偏見,維基百科上特定主題定向編輯戰便是其中的冰山一角。2019年10月,BBC Click節目的調查發現,諸如台灣是國家還是中國一省、尖閣諸島/釣魚台是東亞島嶼還是中國的固有領土、1989年在北京發生的是抗議活動還是平息反革命暴動等22篇政治敏感的詞條被定向修改近1600次。

 

因維基百科的免費開放,事實上成為世界知識的首要來源,關鍵詞條細微但異質的變動會直接反映在Alexa和Siri等智慧型個人助理查詢和反饋上,如此,中國宣傳摻沙子般地滲入世界資訊管道,干擾原本傳播知識的功能,在本土網民因網路封鎖反制管道不暢的情況下達到大外宣的目的,這是值得特別關注的暗角。

 

不過,也不能以偏概全,以上痼疾與新患相信都可以透過技術性手段預防和解決,維基百科在條目質量上匹敵傳統專家執筆的百科全書,最大的保障機制便是嚴格的編纂體系帶來的自淨能力,包括中立觀點(Neutral point of view)、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非原創研究(No original research)和回退不過三(Three-revert rule)等規則,且編纂體系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適時微調,例如4年前禁止英國小報《每日郵報》列入可靠消息源,去年美國總統大選提高編纂門檻,創設30天以上、修改條目500次以上的帳戶才能編輯條目。正是有了這些自我修正機制,維基百科才可能行穩致遠,實現用理性精神與原則提煉事實,即時描繪真實世界的變遷,而不是特定勢力所希望形塑的樣貌。

 

數位啟蒙

 

維基百科的理念起源於20世紀末的技術優化主義,認為普通民眾可以利用網路和電腦當作知識解放和啟蒙的工具,人人都可以透過網路獲取知識,進而貢獻知識。

 

時光倒流300年前的歐洲啟蒙時代,大眾的思維方式同樣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覺醒,觀念的坐標從教條轉變為理性,為制度的轉軌鋪平了道路。

 

啟蒙運動作為思想運動,觀念的擴散必不可少。觀念從啟蒙思想家借由商人的圖書出版擴散至大眾,進而超越國界,承擔啟蒙觀念的物質載體正是百科全書。1772年,以狄德羅為代表的法國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們也用了二十年的時間,編寫了首部現代意義上的百科全書——《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手工藝分類字典》即Encyclopédie。

 

Encyclopédie之所以被視為現代知識的源頭和豐碑,不僅是因為它提供了囊括萬物知識彙編,還在於它闡述了這樣一種認識論:知識來自理性,而不是來自教會和世俗權力宣揚的教條,政治權力詞條中,國王的權威被降低為是由人民的允許才獲得的,而在道德與政治詞條明示自然法理論,挑戰波旁王朝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因而發行初期遭到相當程度的封禁和汙名化。

 

Encyclopédie卷首插圖《真理聖殿》。(維基百科)

 

透過《百科全書》的編纂和發行,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在認知來源方面是重新確定了人的位置,並把上帝拒之門外,而一旦讀者學會這種使用理性的方式,他(她)們就會發現所處的制度中隨處可見的荒謬和不義,《百科全書》鼓勵了讀者獨立和反抗的精神,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觸媒。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Encyclopédie同一時期,大陸另一端的大清帝國同樣編纂了一部規模宏大的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收書3500多種,分裝36000餘冊,典籍集成堪稱完備,編纂規模相當於前者的44倍,但和挑戰正統教條的啟蒙思潮不同,寓禁於征的隱藏動機讓《四庫全書》披上了維繫正統、傳宣王命的愚民陰影。

 

300年過去,資訊孤島內同樣出現了淮橘為枳的奇特景觀,諸如百度百科的本土替代品,不僅大量轉載、篡改維基百科條目,對於事關大政方針的條目更是自主淨身和消毒,不越雷池一步。對此官府仍嫌正統性不足,以俄為師在數位化時代不計成本地編纂國定版《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不合時宜更不自量力地對標維基百科,試圖重塑定於一尊的權威。奇特來自於專政控制邏輯和社群網路開放形態內在矛盾——為參與國際競爭鼓勵創作,又壟斷真理而作繭自縛。

 

在18世紀的歐洲,Encyclopédie不可避免的帶有精英底色以及高風險高投資高回報的商業邏輯,而21世紀的Wikipedia則透過技術賦權跳出了商業營收和精英自上而下傳播的窠臼。不過,世移勢易,當今限制知識傳播的不再是宗教或世俗權力,而來自於數字平台和數位寡頭——虛假新聞、隱私侵犯、算法操控,不一而足。

 

社群網路發明初期的願景與價值觀在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受到了損害,數位寡頭深陷操弄泥潭,反向凸顯「另類平台」的可貴。維基百科的文化認為知識應是開放共享的,來自可靠的證據以及理性善意辯論,而不是為特定勢力所壟斷,這和啟蒙精神的遙相呼應。具體而言,維基百科能有效地解決違規資訊,保證平台品質,破壞條目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移除違背規則的用戶內容則只需要數分鐘甚至更少,其他大型數位平台則正好相反,破壞如山倒,恢復如抽絲。

 

當然,維基的既有優勢難以被其他商業化的平台簡單移植,但兩者之間卻可以相互配合,完成眾多「向善」的在線項目,比如和維基精神最切合的「事實核查」 項目就可透過合作與眾包推進,如2018年以來Facebook和YouTube在特定資訊底部標注對應的維基百科詞條鏈接以正視聽、WHO透過維基百科提供疫情的資訊防止資訊流行病(infodemic)。

 

從草創邁向成熟,廿載過去,維基早已超越查閱五花八門知識的工具,成為改善知識與資訊環境的平台和先驅,證明了在正確的運作設計下,群眾的智慧能夠得到理想程度的激發,在協力與對話中通往更好的公共生活。透過與大學、報館、出版社、NGO合作培訓,動員更多的志工加入維基和類維基項目的行列,讓維基精神在後真相時代再出發,是數位啟蒙未來可為當為之事。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