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 jennifer yin , Burger Bar @ Flickr, CC BY-SA 2.0.)
現在有種科技,能夠看清人腦內部的渴望就如同出現太陽火焰的赤熱模樣。在二OO八年初,美國俄勒岡大學路易斯神經造影中心的研究團隊,就利用這種科技,研究了一位十九歲大學生黛比的這種渴望。
在實驗中,黛比的頭伸進一個非常巨大又昂貴、稱做磁振造影儀(MRI)的磁鐵圈中,然後她的眼前會出現兩秒鐘巧克力奶昔的影像。此時,她腦中某些部位便「活躍」了起來,這是因為那些部位中大量的神經元受到激發,使得許多血液流向這些都與「誘因」有關的區域,包括:左內額葉眼眶面皮質、前扣帶皮質,以及其他三個面積較小、呈彎曲袋狀的灰質。
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中,這些區域呈現明亮的橘黃色,像是高熱燃燒的火炭,表示她腦中的這些部位有大量血液流過。她正體驗到「誘因顯著性」,顯現了她渴望增強的狀態。
等奶昔影像消失五秒鐘後,真正的巧克力奶昔才會經由幫浦和吸管送到了黛比的口中。等這種冰涼又刺激的巧克力液體持續流動五秒鐘,她大腦中與「報償系統」有關的額葉眼眶面皮質已亮到發燙。
雖然黛比喝到了免費奶昔,但那天對她來說並不是個好日子。她會獲邀接受腦部掃描,是因為她正參加一個維持健康體重的計畫。她身高一百六十四公分,體重七十二.五公斤,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二十七.五,就官方標準而言是過重的。
在進行掃描之前,黛比回答了對於她飲食習慣一些陳述式的想法,而這些內容也都引發她內心深處不愉快的情緒:
● 我發現一旦我開始吃某些食物後,最後吃進的分量都會比我原先預計的吃更多。
● 我發現當我吃某些食物時,就算不餓了還是會繼續吃。
● 我會吃到覺得身體不舒服為止。
● 我很常因為吃太多而覺得遲鈍或疲勞。
● 有時因為我太常吃某些食物,或是吃得太多,得花些時間處理過量飲食帶來的負面情緒,使得花在工作、與親朋好友相處,以及其他重要或休閒活動的時間減少了。
● 當我少吃或是不吃某些食物時,會出現戒斷症狀,例如躁動、焦慮,或是其他生理症狀。
●我發現當我少吃或不吃某些食物時,想吃這些食物的慾望或衝動就會升高。
對於這些陳述,測試者可以選擇「從來沒有」(零分),到「一週四次以上或是每天」(四分)等不同答案的選項。
以上的問題是出自於「耶魯食物成癮量表」(Yale Food Addiction Scale)的問卷,這份量表能夠測出人們飲食習慣的等級,類似傳統的藥物成癮行為測試,例如抽菸、吸食古柯鹼和注射海洛因。
如果一個人量表的分數越高,就表示他的飲食行為越接近藥物濫用。此計畫共有三十九位受試者,有十五位得到高分,黛比就是其中之一。
不是每個人都覺得食物會如同藥物一樣讓人上癮。成癮藥物的確是高效能的神經毒素,但食物嘛,就是食物而已。因此這個實驗要進一步看看那些無法控制食慾者的腦部,是否類似無法停止使用成癮藥物者的腦部。而黛比和其他有食物成癮狀況的人的腦部掃描結果,證實了這個說法。
美食記者,曾入圍有「美食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新聞獎(James Beard journalism award),著有《全球頂級牛排紀行》。
作品刊載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旅遊者》雜誌及《美國最佳旅遊文摘》。於加拿大廣播公司有專欄節目,也常為《環球郵報》、《彭博追擊》撰文寫稿。現居多倫多。
網站:www.markschatzker.com。
科學編輯與譯者,翻譯生命科學、與食物相關的書籍。近期翻譯作品有:《我愛讀科學的故事》、《雜食者的兩難》、《廚藝之鑰》、《醫學之書》、《章魚的內心世界》、《美的演化》。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