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早餐地圖(聯經出版提供)
清晨, 外面街角冒著熱氣的早餐店, 老闆們親切有活力的招呼聲和早起外出吃早餐的客人,熱熱鬧鬧地迎接一天的開始。如此朝氣蓬勃、人聲鼎沸的日常,在我到東京生活之後,才深刻體認這樣平凡的早晨,是台灣特有且珍貴的人文景致,也是在外遊子的一種鄉愁。
大約三年前,聯經給了我「台灣早餐地圖」這樣一個大家都很熟悉、令人充滿期待的題目。但是該怎麼在繪本上呈現,卻也是一件傷腦的事情。於是喜歡旅行規劃的我,開始了紙上台灣早餐小旅行, 想像每一座城市我最想吃的特色早餐是什麼?
剛開始, 書架上有關台灣旅遊的書本、散文集我重新拿起來翻閱,一邊搜尋新聞記事、一邊了解早餐對台灣人生活的重要性。
除了早餐,加上現代人的生活型態改變,有些人晚睡晚起,習慣將早餐與午餐併在一起吃,所以也將早午餐食物納入,再搭配一點點的地方特產、一點點的特色景點,展現台灣各地的活力。
還有一些看起來像是點心的食物,例如在很熱的屏東大家最愛吃的冰綠豆饌(蒜),查資料看報導才知道在老恆春人的回憶裡,綠豆饌(蒜)是要吃熱的,在早年物資缺乏的時代,它是正餐、是曾經的早餐。
我也在書本製作期間飛回台灣三趟,先後探訪13座城市。在我有限的能力與時間內,去感受台灣早餐的魅力。可惜無法走遍台灣每一個角落,期望在繪本完成之後還能有機會。
就這樣透過書籍與資料的搜尋,還有實際走訪城市透過在地人的介紹,感受大家對自己居住城市的早餐的熱愛與推崇,漸漸整理出本書裡選擇早餐的方式。
因此這本書它不是短時效性的美食介紹, 也不是探討「飲食文化」這麼艱深龐大的主題,而是「在某一個地區,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裡『多數人的主觀記憶』集結」。
此外關於早餐的名稱, 除了少數非常具代表性的店家,我們將店名收錄在書裡,又尊重店家菜單和當地用字習慣,例如:正字「炕肉飯」的炕在不同地方寫成「焢、控、爌」;「滷肉飯」寫成「魯肉飯」;「羹類」寫成「焿類」;「割包」寫成「刈包」; 「炭烤」寫成「碳烤」; 「蕃薯」也稱作「地瓜」;「餛飩」也叫做「扁食」;「炒米粉」有些地方依照台語寫成「米粉炒」;在基隆會將「燒賣」寫成「燒邁」;「網紗肉捲」在嘉義稱為「網絲肉捲」;「蚵嗲」在彰化的王功漁港習慣稱為「蚵仔炸」; 國語的「什錦麵」是台語的「雜菜麵」,也會寫作「什菜麵」;「鎖管」也稱為「小卷」,在澎湖則常用「小管」來稱呼。
本書是以每個縣市、每一個鄉鎮區去查基礎資料,希望能保留我心目中關於台灣早餐人文部分的完整性。原住民族的飲食文化是台灣人文很重要的一環,各族飲食文化豐富多元,但資料的採集較不易,因此以特產的方式來呈現。
從 2018 年的夏天開始,之後又經歷了兩個暑假,這本書終於接近完成。2020 年因為新冠病毒,全世界的日常生活都不再日常。所幸,台灣有過 SARS 的特殊經歷,在 2020 年得以維持寶貴的日常生活。
只是有一些伴隨大家早餐記憶的老店:例如在嘉義市販賣了 30 多年的蓬萊漢堡與義竹鄉經營 70 年的豆菜麵老店,都在今年歇業了;基於這本書是多數人記憶的集結,因此我們還是將其保留。
在離開家鄉10年後,還能透過這樣的方式與台灣對話。如果這本書也能伴隨各位讀者,去體驗台灣各地的特色早餐,那會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至於正在翻閱這本書的你,最喜歡什麼樣的早餐呢?各地早餐的箇中滋味,就留給你去探索,勾勒出你專屬的台灣早餐地圖。
百香果 Baigo Liao
復興商工美工科平面設計組畢業。喜歡生活中的小事,隨處走走看看,在有貓咪陪伴的午後,安安靜靜在桌前畫畫。2009年開始旅居東京。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