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進行二代銳鳶無人機性能提升案,據悉除酬載量增加外,飛行距離也相對提升到200公里以上。(資料照片/朱明攝)
服役己經10年並前進部署到東沙、太平島的銳鳶無人機系統,中科院已著手進行「二代銳鳶無人機系統性能提升案」,據指出,二代銳鳶無人機首先強化高頻遠距離寬頻數位通信系統,上雷射金屬積層製造技術的不斷精進,製造出更輕更小的氣冷式轉子引擎與複合性材料,二代銳鳶無人機除酬載量增加外,增強其電戰與抗干擾能量,飛行距離也相對提升到200公里以上。
據了解,二代銳鳶無人機系統隨著轉子引擎與複合性材讓機身輕量化,讓銳鳶無人機有更大的酬載量,除了機身外型進行微調外,中科院的「天齊計劃室」開始進行高頻遠距離寬頻數位通信系統的性能提升,提升後傳輸速度加快與數據量更多,同時更新偵蒐用的光電與定位裝備,強化遠距偵蒐的能量;除此之外,該系統也讓傳輸距離提升到200公里以上,代表二代銳鳶無人機系統未來偵蒐範圍可達200公里以上。
再者,有多的酬載量與空間,另個性能提升部分在電戰與抗干擾項目,加入此性能後,未來二代銳鳶無人機系統亦將作為小區域的電戰機來運用。
至於武器酬載部分,據指出,中科院飛彈火箭所的「萬戟小組」以雷射導引結合遠端操作,研發的空射型2.75吋火箭彈,2019年進行各項實彈測試階段,原規劃是配置在騰雲大型無人機上,但當時騰雲無人機還在進行引擎更換與機身的修正等工程,因此萬戟小組將2.75吋火箭彈雷射導引系統,先以銳鳶無人機作為測試的陸上平台,讓整個計劃順利進行,並測試出該系統運用在無人機上所需要參數與性能,但考量銳鳶無人機系統的酬載與戰術運用,現階段的未來二代銳鳶無人機先不將武器酬載列入性能提升項目。
中科院航空所的UAV開發案是以中翔計畫開始,為擺脫引擎需要向國外採購,中科院先向英國採購氣冷式轉子引擎後,再以逆向工程達成國產化,奠定了銳鳶無人機轉子引擎完全的自製,陸軍以「銳鳶專案」編列37億餘元從2010年起,採購8套銳鳶無人機系統,共32架銳鳶無人機、8套地面導控、支援裝備與設施工程等,部署在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之戰術偵蒐大隊。2017年9月1日起移交中華民國海軍海上戰術偵蒐大隊運用。
據了解,在陸軍與海軍運用的10年期間,中科院依據部隊使用的經驗與缺失進行分析後,因國內通信技術與設備的不斷提升,加上無人機系統運用已是未來戰場上不可缺的設備,為擴大其偵蒐範圍與電戰能量,二代銳鳶無人機系統的性能提升案就是朝這兩個方向整合進行,未來該系統其地面導控設備機動部署在本島高山地區,其偵蒐範圍將可涵蓋台灣海峽海域,未來配合國軍現有偵監系統,以及空軍MQ-9B與騰雲大型無人機運用,更提升強化對台灣週邊海空域並延伸到東沙島區域的偵蒐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