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府長期推行大緬族主義,獨尊緬甸語,導致少數民族的母語逐漸沒落,引發少數民族的不滿。(湯森路透)
緬甸驚爆政變,總統溫敏、國務資政(相當於總理)翁山蘇姬等政府高官為軍方所拘,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震撼全世界。
長久以來,我們多半都對緬甸所知甚少。我對緬甸的印象既零碎又淺薄,依然模糊地停留在高中時代的地理課本,鮮少與時俱進。我腦中的緬甸,早已斑駁脫落,甚至可能有誤:緬甸國旗像中華民國國旗,首都仰光、大城曼德勒,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兩條大河,盛產玉石,有很多大象,信奉小乘佛教。
除此之外,我吃過滇緬料理,勉強扯上一點關係。我高中在建國中學就讀,有個同班同學是緬甸華僑。歌手高明駿是「緬華」,在我大學時代來台灣發展。我服務於東吳大學英文系,教過一個認真優秀的緬甸僑生。我知道「緬甸」的英文本來是Burma(音標 [ˈbɝmə]),後來改為Myanmar(音標 [ˌmjɑnˈmɑr])。
三十年前,翁山蘇姬在政治上冒出了頭,後來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終於讓我對緬甸的了解新增了重要的一項。二〇二一年二月一日緬甸爆發政變,翁山蘇姬遭到軍方軟禁,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才更新了許多陳舊的認知。有些現狀的改變,甚至讓我瞠目結舌。
仰光(Yangon [jɑnˈɡoʊn],舊名Rangoon [rænˈɡun])已不再是首都,只是第一大城,現在的首都是奈比多(Nay Pyi Taw [ˈneɪpjiˌdɔ])。緬甸已採用新國旗,不再像我們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緬甸曾是英國殖民地,卻不講英語。
自十九世紀以來,緬甸長期受英國統治,曾是英屬印度的一省,一九四八年脫離大英國協獨立後,政局一直不穩,動盪頻繁。軍事獨裁是股頑固的舊勢力,和新興的民主改革針鋒相對,兩派水火不容。
緬甸的面積有六十七萬餘平方公里,東北與中國雲南毗鄰,西北與印度、孟加拉接壤,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領土向南伸入狹長的馬來半島,西南瀕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人口五千五百多萬,緬族為主要民族,佔了近七成,華人約佔百分之三。少數民族的社會地位和宗教信仰受到壓抑,甚至在體制上遭到迫害,前幾年的羅興亞難民危機,就是因此而起的轟動事件。
我是在英文系任教的語言學者,特別關注緬甸的語言現狀。緬族的母語緬甸語(Burmese [bɝˈmiz])是官方語言,有自己獨特的字母,乍看之下宛如視力檢查用的「C字表」。緬甸政府長期推行大緬族主義,獨尊緬甸語,導致少數民族的母語逐漸沒落,引發少數民族的不滿。另外,緬甸曾被英國殖民百年,卻因教育落後,經濟頹敝,英語並不通行,與香港、馬來西亞等英國前殖民地迥然不同,是個語言上的異數。
近些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緬甸是我們的對象國家之一。如今緬甸政變,但危機就是轉機,相關部門何不加以掌握,審慎評估,看看在緬甸局勢回穩之後,是否有台灣伸手施力的空間?
※作者為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前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