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因網軍】是什麼讓機器人越來越像人?「AI」襲來人類真的招架得住?

網路迷因世代。(取自Pixabay)

網路迷因世代。(取自Pixabay)

編按:「當你模仿他人,就是傳遞了某項東西。這個『某項東西』還可以繼續傳遞,因此擁有了自己的生命。這項東西可能是一個想法、一道指令、一種行為、一段訊息……那就是迷因(meme),迷因無需理會宿主是否處於良好狀態,只要能感染更多宿主就好。」

 

1989 年,全球資訊網問世。網際網路已經開展多年,一開始只是政府單位中的科學家之間的小型串連,隨後快速轉變為全球系統,任何人只要有一台電腦和數據機,就能從世界各地汲取儲存的資訊。這對迷因來說是一大步。

 

迷因現在可以儲存在墨爾本的一台電腦硬碟中,再於白天或晚上任何時刻透過電話線、衛星,連線到另一部位於倫敦、佛羅倫斯、芝加哥或東京的電腦中,幾乎毫不出錯地進行複製,並且使用了無數人們在這過程中所使用的能源來源。

 

這些迷因可用來創造其他產品(像是學校或商業計畫)。產品可以在新的地方儲存於光碟,或是為了節省空間,只儲存連結,需要汲取資料時再直接存取。後面這個方式,反映出人類視覺系統所使用的一項有趣的伎倆。視覺世界是如此複雜,即便是擁有大量儲存系統的人腦,就算只是儲存變化影像的一小部分,都覺得難以招架。因此,人腦反而是扔掉大部分資訊,仰賴視覺能一再觀看的能力。

 

 

虛擬世界比日常生活更真實

 

我們或許有這樣的印象,那就是當我們看著窗外,會看到無比美麗的視覺影像,但其實我們大腦擁有的只是些許中心影像,其餘的是非常粗略的草圖,以及快速應變的能力,並在必要時再看一次(Blackmore et al. 1995)。同樣地,當我們使用網際網路,我們可以標記可能會想再次讀取的資訊,但無需真正儲存在個人電腦中。迷因就留在原本的位置,在雪梨或是在羅馬,我們需要的,就是再次讀取的快速路徑。

 

全球資訊網是免費使用的。這在未來或許會改變,但至少目前為止,你只需要支付電腦設備,以及連結電腦和網路系統之間的上網費用。在網路空間中,數百萬的人熱衷於把各式各樣的故事、計畫和遊戲放上網路,創造出數位資訊的虛擬世界。還有線上虛擬遊戲「多人領域」(MUD),可供多人參與遊戲的虛擬空間。對某些人而言,這些虛擬世界比日常生活更真實(Turkle 1995)。

 

遊戲會有控制人員進出的機制,但不是財務上的控制。如果你認為網際網路是人類為自己的利益而創造,是非常奇怪的事,因為你可能會期待他們付費使用。但如果你這樣理解迷因,就會合理得多:迷因讓我們創造出網路,是為了複製自身,並且競相要獲得你的注意力。倘若迷因能被複製,它們就會被複製,而網際網路上就有許多迷因的副本。

 

 

網路需要我們嗎?

 

是的,就目前來說是的,至於往後是否會一直需要? 或許未必。但網路所需要的硬體和軟體都是人類所造,並且需要我們來維護,否則複製系統就會崩潰。更重要的是,我們生物上的演化天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舊驅動著迷因成功。這些迷因很自然地都跟性、食物和戰鬥有關。

 

全球資訊網上最常搜尋的主題就是性愛。MUD可讓人們使用虛構身分,在未知地點與未知性別的對象相會、聊天,並且發生虛擬性愛。大多數的電腦遊戲都建立在殺戮與戰事上。凡是可以進入這種迷因體,或是跟這種迷因體保持某種關係的,都比較會成功。在這個意義下,網路依舊需要我們,並且同時由人類基因和迷因所驅動。

 

機器人是否會變異成病毒

 

網路空間中已有四處漫遊的免費程式,稱為「機器人程式」(bot)。人工智慧前進的方向,似乎就是建造出又小又笨拙的單位,但這些單位集結起來卻能完成很聰明的事。我們可以想像,網路上開始充滿這類自動化的愚笨生物,卻能合力完成有用的工作。例如,當網路的範圍和複雜度繼續增加,並且必然受到迷因原則所主宰,網路上的流量和控制問題必定也會隨之增加。

 

其中一個想法就是建造小小的程式,像昆蟲一樣在行經的軌跡上施放化學物質,程式移動時也會施放行經路徑的資訊。還有就是執行糾錯或是監控任務。目前為止,人類惡意(或只是惡作劇)創造的生物只有病毒或蠕蟲,但bot 是否會變異成病毒並開始阻塞網路系統? 確實,任何系統中都會發生複製錯誤,並且偶爾會導致錯誤的產品大量繁殖。一般的演化原則認為,倘若網路的神奇複製和儲存系統維持的時間夠長,這種情況就有可能發生。

 

 

有的程式則會模擬人類。它們能夠接續對話,來一點讀心術,或是參加比賽。它們是「喋喋不休的機器人程式」,也是你空虛寂寞時可以交談的對象。在多人虛擬遊戲中,就有人被bot 玩家騙了,以為這是真人玩家。在長時間的大型系統中,這種bot 應該會變異成越來越有效率的「人」。

 

許多人似乎會假定,因為我們建造出網路運作所需的機器,因此我們就能掌控網路。但顯然不是這樣。英國電信再也無法掌握自己的電話網絡,全世界的網路系統也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複雜。確實,如果我這裡所做的迷因分析是正確的,那麼只要人類還繼續維護著網路基礎建設,網路系統就會繼續增長,超過任何人所能掌控—就像廣大的自然生態系統。

 

要讓機器人變得像人,就必須有迷因

 

此時此刻,它們僅在人類控制之下完成簡單任務,但是迷因理論能帶來下述有趣的可能性。要讓機器人變得像人(換句話說,就是製作出像人類的人工智慧和人工意識),就必須有迷因。與其以程式來執行特定任務(甚至像有些機器人已經會的,它們能從環境學習),它們更該擁有的是模仿的能力。

 

如果它們能夠模仿人類或其他機器人的行為,機器人的迷因就會開始一個個傳遞開來。接下來就會開啟新類型的迷因演化,也許是發明新型語言和溝通方式。機器人迷因能驅動機器人做出新的活動,其行為動機可能超出我們所臆測。人類屆時也許無法模仿新型機器人做出的所有事情,進而被排除在它們的文化演化過程之外。屆時它們絕對超出我們的掌控。

 

上述現象在在引發關於人類控制和人類身分本質的問題,這些問題很有趣,可能還很嚇人。無論如何,迷因引發了非常基本的問題。我先前已經盡量避開,但最終還是得面對這個困難的問題:我是誰?我是為了什麼而存在?

 

 

作者簡介

 

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

本書是蘇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在英國布里斯托西英格蘭大學意識心理學課堂上所使用的讀本。布拉克莫的研究領域包括瀕死經驗、冥想的效果、人們為何相信超自然現象、演化心理學,以及迷因理論。 她目前是佩若特—瓦瑞克基金的研究員,研究處於意識邊緣狀態的心理現象,並且獲得「超自然主張科學研究委員會」(CSICOP)的「卓越懷疑獎」。蘇珊.布拉克莫是好幾本雜誌的專欄作家,不定期在《獨立報》發表文章,也常上廣播和電視機節目。

 

譯者簡介

 

宋宜真

台大物理系,台大哲學所,長期從事科普類文章和書籍翻譯。

 

※本文摘取自《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關鍵字: 迷因 meme 書摘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繽紛世界帶到你眼前!】

提供新聞訊息人物邀訪異業合作以及意見反映煩請email至國際中心公用信箱: intnews@upmedia.mg,我們會儘速處理。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