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走春趣】一窺和平島最老媽祖廟風華! 百元漁港嘗鮮、船廠美拍玩透透

蔡慧貞 2021年02月12日 11:00:00
春節期間行腳基隆,不只要品嘗廟口小吃,還可前往和平島走春拍美照。(合成畫面/王侑聖攝)

春節期間行腳基隆,不只要品嘗廟口小吃,還可前往和平島走春拍美照。(合成畫面/王侑聖攝)

基隆舊名「雞籠」,但基隆開發最早的地方,卻不在市區,而是位在基隆最北端的「離島」—和平島。春節期間行腳基隆,不僅只能在基隆廟口大啖小吃,不妨到基隆開發最早的和平島走春。

 

春節假期正好到北台灣最早的媽祖廟「和平島天后宮」拜拜、祈福,還可到基隆近來熱門的IG打卡景點「正濱漁港」拍照、喝喝下午茶,順道走訪網美景點「阿根納造船廠」,再到鄰近的原住民文化廣場上,沿著金瓜石舊鐵路的路線尋找和平島隱藏版的打卡秘境,是正好可以鳥瞰漁港美景、甚至遠眺基隆嶼的最佳景點。

 

 

和平島昔稱社寮 凱達格蘭族最早來打魚

 

「和平島」舊稱「社寮」,早期島上只有原住民,最早的開發者是凱達格蘭族人,之後中國沿海的居民因捕魚到此,從短暫停留到大舉移民定居,在大航海時代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先在明永曆年間、西元1626年西班牙人從社寮島登陸,1642年荷蘭人北上攻佔社寮島,1668年鄭經趕早荷蘭人,荷蘭人兵敗臨走前在社寮島的岩洞刻字留念,後稱「蕃字洞」;之後清法戰爭、日治時代至今,今稱「和平島」的「社寮島」300多年移民史,正是台灣海島歷史的縮影,而社寮島上最早的神廟,亦是北台灣最早的媽祖廟,和平島天后宮,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

 

和平島天后宮是社寮島上最早的神廟,亦是北台灣最早的媽祖廟。(王侑聖攝)

 

 

明末海盜龐雜 漢族移民建媽祖廟祈安

 

和平島天后宮就位在基隆和平國小旁,從廟內沿革介紹來看,和平島天后宮早於明末,因早期「社寮」為華南沿海海盜船舶往來出入停泊之處,因媽祖職司航海,為求平安,早年的漢族移民遂於社寮安奉媽祖,不過當時僅是眾人集資建造「草寮」規模,供往來漁民膜拜;直到清乾隆12年,社寮潘、陳、涂、謝、池、顏等諸姓宗族感於媽祖護佑有功占卜後擇島的西南建廟,命名「大雞籠港口天后宮」;日治時期(1937年)因道路整頓規劃,拆除原廟才遷建於現址。

 

 

湄州媽因故轉祀慶安宮    後「1年1會」變各自遶境

 

從位在廟埕上有石龜背著的石碑上刻著「社寮天后宮廟誌」記載著,民國元年(1912年)鄉人池清祥等赴湄州祭祖廟,並同時迎回湄州媽祖,原本亦奉祀和平島天后宮,後「湄州媽因故轉祀基隆慶安宮」。

 

就和平島在地耆老所言,後來天后宮向慶安宮索還「湄州媽」未果,最後雙方議定每年4月19日迎慶安宮「湄州媽」返回和平島天后宮作客,自此基隆每年農曆4月19日有了從慶安宮到和平島天后宮間最早的「媽祖遶境」活動,一直到1990年代才中止。如今兩宮廟各自行動,和平島天后宮仍維持每年農曆4月19日「迓媽祖」,只是遶境範圍僅限和平島內,至於慶安宮則改在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誕辰日當天遶境基隆市區了。

 

和平島天后宮向慶安宮索還「湄州媽」未果,最終議定每年4月19日迎湄州媽回來作客,如今各自遶境。(王侑聖攝)

 

如今,大家看到的和平島天后宮是在1996年重新改建而成,只有在正殿主祀媽祖神像的最內側還可以看到少數僅存的早期天后宮部分建築,另在廟正殿旁還可看到地上散置著幾塊舊天后宮時期留下來的柱墩如同石凳般擱在角落。

 

 

閩南×廣東風格 藻井、藝飾2大師手藝較勁

 

和平島天后的三川殿式是閩南風格的廟宇建築,但屋脊上的「剪黏」卻是採用廣東地區的建築風格,但無論是三川殿的彩繪藻井,還是廟宇的「剪黏」裝飾,都極具看頭;仔細觀察,還會發現廟前屋簷下的吊籃裝飾和三川殿樑柱上方的木雕金龍,左右兩邊的外觀造型並非對稱一致,而是各異其趣,原來是當年建廟時請來2位民俗藝師,2人暗自較勁手藝拚場的結果,才造就了今日天后宮特有的建築風貌。

 

三川殿樑上的木雕金龍不對稱,是因為當年建廟時請到2位藝師拚場的「戰果」。(王侑聖攝)
和平島天后的三川殿式是閩南風廟宇建築,但屋脊的「剪黏」採用廣東地區風格。(王侑聖攝)

 

 

過年吃澎湃 老船長漁船直送1道才上百元

 

到基隆走春,可以規劃上午到和平島天后宮拜拜,中午可以轉往和平島和平路上的小吃店吃午飯,位在和一路53號有一家由基隆在地的退休船長開設的「老船長原味海鮮」小吃店,小小的店面有基隆特產所做的「劍蝦水餃」,老闆將劍蝦剁成泥和絞肉攪拌,再加上韭菜調味成餡,成為該店獨有的「劍蝦水餃」,味道鮮甜,值得一試;還有紅燒白帶魚、炒鯊條、小卷米粉湯、炒魟魚、洋蔥螃蟹等各種直接從漁船下來的食材作菜,而且物美價廉,每道菜單價150元到200元。

 

「老船長」獨門劍蝦水餃內餡是以新鮮蝦泥拌入絞肉、韭菜,口齒留香。(王侑聖攝)
洋蔥螃蟹直接從漁船下來的食材作菜。(王侑聖攝)
老船長原味海鮮小吃店的小卷米粉湯,俗擱大碗。(王侑聖攝)

 

 

午後不背光 呷飽訪彩色屋丶船廠拍照正好時

 

考量和平島的位置,想要在正濱漁港彩色屋、阿根納造船廠等熱門打卡、網美景點,拍出美照,就一定要吃完中飯,過午後前往景點,才不會在拍照時「背光」掃興了。

 

正濱漁港、阿根納造船廠和原住民文化園區的秘境等地,不只是拍照打卡的好景點,更見證了基隆的礦業、造船和漁業的興衰。阿根納造船廠原址原為1919年的八尺門貯炭場,用來存放業主在深澳坑所開採的煤礦;1936年,日本礦業株式會社建立「深澳線」和「金瓜石線」的礦業鐵道,並在隔年成立「台灣礦業株式會社」,經營金瓜石礦區的開採,當時自金瓜石開採的礦物就是用架空索道運送到水南站車站,再由金瓜石線從水南洞車站運送到八尺門車站,再從車站旁碼頭運裝出口。

 

 

之後經濟部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日本礦業株式會社金瓜石礦區和八尺門礦砂裝船場,1961年美援終止投資,金瓜石礦業開採陷入瓶頸。但之後八尺門反得利於基隆造船業興起,1966年全球擁有許多造船廠的美國阿根納遊艇公司,經台灣分區總經理薛國航勘查後,認為台灣的造遊艇的技術不亞於歐美,決定成立台灣阿根納股份有限有公司,阿根納公司承租台金公司八尺門兩棟三層廠房和鄰近土地,製造銷往日本、香港、菲律賓和南美洲的玻璃纖維遊艇,之後再增建成如今看到的3棟建築規模,直至1987年停業,阿根納造船廠成為空置建物,土地後由台糖得標。

 

1996年阿根納公司註銷登記,廠房閒置荒廢,因位處濱海,極易遭颱風襲擊,3棟廠房逐漸裸露成今日僅存的3座主體結構,呈現出歲月催殘後的建物頹廢美。

 

 

正濱漁港彩色屋吸睛 「偽出國」打卡夯點

 

位在阿根納船廠對面的就是正濱漁港,是一個有80多年歷史的老漁港。正濱漁港舊稱「基隆漁港」,可停泊一千噸以上的遠洋漁船,在日治時代是金瓜石金礦的主要輸出港,也曾是全台最大的漁港,1979年八斗子漁船落成,正濱漁港才漸漸沒落。

 

2014年正濱漁港裡的第一家餐廳CASA  PICASSO開幕,將屋子漆成白色,2017年基隆市政府啟動「正濱漁港懷舊碼頭色彩塗布計畫」,2018年開幕的圖們咖啡將整棟建築漆成黑色,接著其他房子陸續著色 ,直至2019年最後一面牆塗布完工,變身後的正濱漁港算一算竟然有18種顏色,成為遊客打卡、旅遊、喝下午茶賞漁港風情的熱門景點。

 

變身後的正濱漁港共有18種顏色,繽紛「色」計吸引遊客搶拍,當地居民建議,從對面的社寮福德宮拍彩色屋更美。(王侑聖攝)

 

如今,連接和平島和台灣本島的「和平橋」是拍攝網紅們打卡「正濱漁港彩色屋」的最佳位置,但橋上往往人潮洶湧,當地人介紹了拍正濱漁港的新位置,就是走過和平橋到橋下的「社寮福德宮」位在正濱漁港對面,是一處可以不受打擾拍攝彩色屋的絕佳地點。

 

 

若是在和平橋上打卡正濱漁港彩色橋,回頭正好可以看到3棟水泥建築頹敗到只剩下主結構框架,那就是「阿根納造船廠遺址」了。又沿著阿根納造船廠前的道路往內走就可以到達原住民文化會館,而這條路就恰好是位在已經拆除的「金瓜石線鐵道」的路線上。

 

走過原住民文化廣場和會館,再繼續往前走,可以看到路旁一塊幾乎湮滅在樹林、草叢中的「原住民文化廣場」招牌,就在這塊招牌旁不遠處可以看到一條鋪著石板的上山階梯路,一路往上走,不到10分鐘時間路程,一路會經過吊橋、原住民祭壇等景點,之後到達小山丘頂,就到達打卡秘境了。

 

 

「金瓜石線鐵道」就在阿根納造船廠前的道路往原住民文化會館的路線上。(蔡慧貞攝)
陽光灑落下的阿根納造船廠遺址別具風情,也是網美拍照勝地。(王侑聖攝)

 

一到山頂,可以感受到海風迎面襲來,這裡往左看正是遠眺基隆嶼、社寮橋和和平島的最佳位置;往右看則可以看到八尺門、八斗子漁港、海洋大學、潮境公園等,視野極為開闊。

 

一到山頂秘境,可以感受到海風迎面襲來,往左看可以遠眺基隆嶼、社寮橋和和平島。(王侑聖攝)

 

 

【2021新氣象】
●辛丑牛年 3/4 前生肖運勢盤點 「這生肖」準備脫單
●新春開財運賺大錢 易經專家陶文公開「9 大密技」
●看海龜、騎馬露營、部落巡禮 精選5大爸媽也能一起的冬季戶外體驗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