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了培養年輕一代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尊嚴,教育部規定上大學之前至少要參觀大屠殺紀念館三次。(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維基百科)
猶太人把被滅近 2000 年的國家復國,史無前例。猶太名人如星光熠熠,各國稱羨。最不可思議的是,把兵凶戰危,資源貧瘠的彈丸之地,打造成國強民富,各國取經之地。
以色列周遭的國家,想盡全力要消滅它。台灣則有中國虎視眈眈。台灣與以色列處境極為相近,體質也頗為類似,台灣人也非常重視教育,台灣的科技水準也不差。為何兩國國力似乎差距甚大?以色列己經成為聯合國會員,台灣要成為一個正常國家,卻舉步維艱。為什麼 ?可能與教育方法與方向有關。以色列的教育把全民鍛煉成一塊鋼鐵,台灣卻連國家認同都還非常分歧。
以色列國民來自 100 多個國家,操數十種不同語言,服飾習俗,思想觀念都不同,比台灣複雜許多,以色列如何把他們熔於一爐?
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本.古里安說,「我們必須把雜亂的東西打掉重鍊。」用教育融合各地不同的習俗,形塑新的多元猶太文化。
猶太人的傑出,舉世公認。但是,1850 年以前,猶太人,尤其是科學界,並沒有什麼名人。為何 1850 年後,有如雨後春筍,各行各業,都能各領風騷 ?
很多人研究原因,各種答案都有。
有些人認為是猶太人智商特別高,如愛因斯坦,馮紐曼,波耳等。
但是,英國學者理查.林恩 Richard Lynn 在「上帝的選民-猶太人智商與成就的研究」一書結論是,許多研究証明,猶太人的成就,不能完全歸功於他們的智商。
他在 2006 年的「智商與全球不平等」IQ and Global Inequality 這本書發表世界各國智商調查,香港,新加坡,日本,台灣高居前 4 名,以色列才排到 45 名。
那麼,什麼才是猶太人傑出的主因?
最近有兩個韓國人寫的書,一本是張化榕的「猶太人成為全球頂尖人物的學法」,另一本是李大熙的「猶太人超越全世界的讀書法」。
濃縮二本書成為兩句話,猶太人的「教育方法」與猶太人的「讀書方法」,似乎能提供一個滿意的解答。
塔木德 ( 猶太世俗經典,偉大的學習之意 ) 說:如果你擁有了知識 ?那你還缺什麼呢?如果你缺乏知識,那你還擁有什麼呢?可見猶太人對於知識的重視。知識源自外來的供給與自身吸收的能力,也就是「教育方法」與「讀書方法」的效能。
2012 年,二位猶太經濟教授,波提西尼與愛克思坦 Botticelli & Eckstein 的名著「少數精英」The Chosen Few ,也可以佐證這個論點。他們認為,猶太人的成功,在於「識字率」比其他族群高。
猶太人千年來被迫害,沒有受教權。直到法國大革命之後,19 世紀初,才分別得到各國解放,包括受教權。因此,一有機會,就會千方百計為子女爭取。他們了解,衹有教育才能翻轉命運。
1900 年代,俄國猶太人湧入紐約下東區,他們多目不識丁,窮困潦倒,父母再辛苦打工,也要把子女送進學校,他們很快出人頭地,名人輩出。
1933 年納粹希特勒掌權,約有三萬名猶太人陸續逃亡到上海,絕大多數是難民,生活無著,他們仍竭盡所能,爭取子女上學。幸而有猶太巨富沙遜Sassoon 與嘉道理 Kadoorie 出資設立學校,後來成為美國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布魯門索 Blumenthal 是當年上海難民其中之一。
為了讓小孩喜愛學習,他們會讓孩子用手指沾上蜂蜜寫希伯來字母,寫完可以把蜂蜜吃掉,體驗學習一如蜂蜜甜美。
猶太格言說 :「偉大的老師,會在開始學習之前跟弟子分享有趣的對話。」
他們認為用故事教學,效果最好。如果把故事編成歌謠,更好。一面讀,一面念,一面唱,用五感讀書,容易記憶。舊約聖經是他們的經典,也是歷史書,裏面都是故事,這種「故事教育」,讓他們不忘本,維繫傳統,也啓發想像力與創造力 。
哈佛大學老師 Lisa Goldman 說 :「勸孩子學習,是最失敗的方法。」
美國心理學家 Jerome Bruner 的「發現學習論」,也認為勸孩子學習是沒有用的。重點在如何啓發孩子,讓他們主動學習。(Goldman與Bruner都是猶太人)
所以,猶太父母「寓教於樂」,讓七歲以前的小孩先盡情玩樂,孩子在遊戲中學習「專注」,提升好奇心,主動學習。問比學重要。
台灣學生很會「答」問題,但是,猶太學生很會「問」問題。
「答」問題,重在記憶與回應,是被動性的,「填鴨式」的教法,學生比較循規守舊。
「問」問題,重在思考與挑戰,是主動性的,「啓發式」的教法。學生比較有原創力。
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布朗 Herbert Brown 說 :「我的祖父常問我,為什麼今天與其他日子不同呢? 我的童年時代,父母都鼓勵我我提出疑問,從不教我信仰接受一件事物。」
猶太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常問,今天學了什麼 ?問問題比背答案重要 。
猶太父母不求小孩爭「第一」,但求不同。不同就是循著自己的性向,發揮獨有特色,成為「唯一」。「唯一」表示別人學不來,獨霸一方。
商場上,猶太人不求「薄利多銷」,但求「厚利多銷」。猶太人絕少「削價競爭」,多求「創新突破」。創新,來自創意,創意來自想像力。所以,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可貴。猶太人認為,既是獨創,為何要賤價求售?不衹產品,很多行銷方法如「不二價」,「連鎖店」,「買一送一」等,都來自猶太人的創意。
上帝規定,週五太陽下山以後,週六下山以前是安息日。安息日晚餐是全家回顧一週生活,分享對話的時間。哈佛大學作一研究,發現孩子的語言能力不受父母所得,教具或玩具的影響,而與家庭一起用餐次數有關。可見猶太人安息日晚上聚餐,給小孩帶來巨大影響。
父母會先聽子女說話,了解孩子的想法與立場之後,再提出自己的意見。雙方為了說服對方展開辯論。
猶太人喜歡辯論,挑戰權威。在辯論中,得到深度思考,求取「最大共識」。有了「共識」,共存共榮,一致對外。辯論是追求「真理」最好的方法。
圖書館不是安靜讀書的地方,而是對話討論的場所,因此,圖書館常有激烈討論的吵雜。
猶太教育系統,大約成形於「巴比倫之囚」(公元前 586 年,猶太王國被新巴比倫征服,大批民眾與王室被擄往巴比倫 ) 之時,猶太會堂逐漸成為猶太學校,猶太民眾把會堂作為祈禱與學習的地方,聽講研究聖經。大約公元前一世紀,學校逐漸脫離會場,獨立成為教育的場所。
公元一世紀,耶路撒冷被羅馬毀滅,猶太人全力保存學校,他們知道,學校在,猶太民族就不會滅亡。
猶太傳統教育,基本上都是宗教教育。為了能夠學習經典,首先要「識字」。猶太小孩多跟著父親學習,誦讀經文。經文主要是「托拉五經」( 聖經前五章 ) 與「塔木德」。塔木德累積數百年猶太人的神話,歷史,醫學,天文,算術,民俗等。所以他們學習的,不僅是聖經律法,也包括生活必須的知識。
1948年,以色列建國。全國的共識是,必須以教育和科學立國。國强民富,靠經濟發展。經濟發展,靠強大的科技。
本.古里安說:「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他們認為,以色列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人的資源要發揮最大效能就必須依靠教育。
由於以色列强敵環伺,國防開支一直占國家預算最高比例,教育經費一直僅次於國防支出,從未低於8%。他們認為,教育經費不是負擔,而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必須。
以色列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
以色列教育特別注重猶太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為了培養年輕一代的愛國精神和民族尊嚴,教育部規定上大學之前至少要參觀大屠殺紀念館三次。他們要謹記歷史教訓,亡國之痛。紀念館由美國一無名氏猶太人出資蓋成,一趟大約二小時,一趟下來,不是猶太人,也為猶太人的歷史備感沉重,猶太人則是血脈賁張,愛國情操沸騰。
※作者為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