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恐怕還需一段時間整合、評估和分析才會更明確。(湯森路透)
拜登(Joseph R. Biden Jr.)甫於2021年1月20日宣誓就職,時隔兩天,一向對美國國家安全政策與國防安全戰略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發表一份政策建議報告:《自我克制:改變美國區域安全政策,採取實事求是的克制大戰略》(Implementing Restraint: Changes in U.S. Regional Security Policies to Operationalize a Realist Grand Strategy of Restraint,簡稱「《克制大戰略》報告」),探討美國現行安全政策的替代方案——全球收縮的戰略構想。
這份厚達182頁的報告有三個特點:
第一,主張戰略克制的人透過這份報告有機會解釋其邏輯及呈現解決國家問題的行動戰略構想。不過他們的東亞政策存在分歧,一派主張全面退卻,杜絕日、韓對美依賴,讓他們建立因應中國和北韓威脅的防衛能力;另一派是採取有限收縮,維持軍事介入能力。
第二,從章節安排來看,歐洲始終是美國安全戰略重心的重中之重,其次才是亞太、中東和南亞;值得注意的是報告不使用「印太」(Indo-Pacific),而是以「亞太」和「南亞」區分,而南亞的優序還在中東之後,此一安排符合美國對全球關注的傳統理念。
第三,這份報告於2020年11月完成,提出一個檢視安全政策的框架,為美國使用武力的條件、美國與潛在對手及盟友的關係、軍事發展的態勢及安全合作領域提出不同的政策觀點,並選擇在拜登政府剛上台時公開,可以說是為新政府的安全決策提供了一個另類思考的方向。
美國不論是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學派還是守勢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學派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維護美國國家利益——這也是美國政治學家追求的目標。隨著美國國內外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這份主張戰略克制的研究報告為美國的對外政策開列一張治理的處方箋。然而,主張戰略克制的人需要對其決策思考邏輯進一步分析,才能夠對各地區的安全政策產生具體影響。
例如,應該確定中國的能力和行為出現什麼程度的變化會危及美國的重大利益,美國在哪些海域應該保持存在優勢,美國在和平時期執行軍事行動的優先事項,並應為美國國防部的戰爭場景提出具體的戰略規劃。儘管守勢現實主義學派主張戰略克制,或樂觀現實主義者(realists as optimist)開立的處方未必會受到拜登政府的青睞,但該報告卻已挑戰了對冷戰以來由攻勢現實主義理論所主導的美國安全觀。
從拜登甫上台的公開言論稱「中國為美國的最大威脅」及美國海軍馬侃艦(USS John S. McCain,DDG 56)在新政府宣誓就職滿兩周即通過台灣海峽到南海進入西沙海域的行動觀察,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皆認知中國崛起對美國利益已構成嚴厲挑戰。但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恐怕還需一段時間整合、評估和分析才會更明確。由於美國新冠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聯邦預算面臨巨大壓力,若干高新科技已被中國追越,持續兩年的貿易戰並未對中國造成重大傷害,而美國的整體經濟已陷入衰退,相對於全面性的戰略圍堵或全方位的戰略收縮,美國未來對中國的戰略與政策,研判採取既合作又鬥爭的可能性較高。
報告中關於兩岸的論述,相較於對日和對韓政策的分歧,對臺政策顯得相當一致。主張戰略克制的人可以說是「樂觀的現實主義者」,其主張可視為守勢現實主義學派。他們認為台灣太靠近中國,而且中國的力量正在不斷增強,台灣越來越難以保衛,加以台灣問題是美國與中國發生摩擦的關鍵因素。因此,呼籲美國政府調整對臺政策,認為應該逐步降低對台灣的暗示或承諾,給台灣改善自我防衛能力的時間,不過卻未提出政策改變應有的行動戰略。
這份研究報告的論點非常不利台灣,但因論述的周延性不足,而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亦非美國可以輕易言棄;更何況採取「戰略克制」的論點在美國政府和國會當中並非主流,要成為美國的對外政策還有一段遙遠的路。儘管如此,我方仍應密切關注美國政府的政策趨勢,必要時綢繆因應。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政策分析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