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三接退縮了十分之九,它還是蓋在藻礁棲息地上,還是會對生態造成影響。(攝影:張哲偉)
公共政策的抉擇從來都是一件難事,因為不同的利益團體與個人的利益取向往往不同;有人認為個人自由很重要,有人認為國家安全必須排第一;有人認為環境保護很重要,有人認為經濟發展必須放在首位;就算同是環保議題;有人認為保護千年的藻礁很重要,也有人認為不讓核廢核災禍延子孫反核更重要。除此之外,也有人其實沒什麼價值取向,好像什麼都不在乎,但其實內心裡什麼都要,這種人策略性地關注不同的議題,內心信奉的其實是天下大亂,對他形勢大好。
即將在桃園觀塘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蔡英文政府能源政策裡相當關鍵的一環。在這個能源轉型圖像裡,由於不希望邁向非核家園後碳排急遽增加,所以碳排只有燃煤一半的天然氣發電,變成極為重要的過度能源。第三接收站鄰近桃園市觀音區的大潭電廠,該電廠滿載發電時能供應北台灣1/3用電,新竹以北8成的工業用電,包含台積電等國際科技大廠的供電都全靠它,目前規劃增設2部天然氣發電機組,成為填補非核家園缺口最重要的拼圖,也能透過北、中、南分區供氣管網相互備援,降低供氣成本及風險。
不幸的是,第三接收站就位於長了數千年的大潭藻礁所在地,也因此,即便許多當初反核的環保與社運人士對第三接收站都有不同看法。諸如,有人認為,就算要蓋,一定要蓋這麼大面積範圍嗎?又諸如,是不是非得在蓋在大潭藻礁區,不能移到更多環保人士建議的台北港?更甚者,許多人以目前電力備載容量常常高達15%以上,質疑所謂不蓋三接就會缺電的說法根本是欺騙,三接非得2022年前接氣供電的說法是經濟部炮製出來的假性需求。
關於上述問題,經濟部也早已經推出相關說帖回應,諸如,比起2015年的舊方案235公頃,新的三接方案只用了23公頃,僅剩十分之一;此外,要將三接移到台北港就要重新申請、環評,時程要延後11年,這11年當中,台灣將少了6%的電力供應,也得要協調地方政府面對輸氣管線經過沿線民眾的強力抗爭,增添許多不確定性。
兩造說法各有所據,看似針鋒相對,但有幾件事是確定的:
第一、就算三接退縮了十分之九,它還是蓋在藻礁棲息地上,也一定會對生態造成影響。
第二、就算新北與桃園市府大發慈悲不抵制台北港案,沿線居民也意外地不抵制輸氣管線的經過,三接遷址台北港後的十年發電空窗期,意味台灣得多燒煤來補足這個電力缺口,以台灣人現在對空污的反感與對空氣品質的要求,這將成為蔡英文政府的政治破口,影響所及,所謂「2025非核家園」的目標一定會被撼動。
第三、這幾年國內外的高科技業不斷加碼在台灣的投資、經濟景氣持續成長,用電需求也年年創新高,「缺電的恐懼」並非紙上虛擬,而是真實的存在。缺電早在三年前的地方選舉就是朝野攻防的議題,設若真的少了三接,缺了大潭電廠這6%電力,能源議題又將成為蔡政府的軟肋。換言之,任何三接的替代方案都一定會讓現在的執政者付出政治代價。
面對藻礁公投可以有不同的層次與立場,如果你是傳統國民黨支持者,從來都反對反核家園的想法,藻礁公投當然是單點突破的契機;如果你是純粹的反發展論者,自然也不容千年藻礁遭到些許的破壞,勢必也反對到底。但如果你是一個試圖兼顧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融合論者,就會懂得藻礁保育的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無可免地必須在藻礁保育、非核家園以及國家發展之間,找出屬於自己的價值排序,這其中,很難有退而求其次的雙贏賽局。
※作者為《上報》總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