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可趁這次機會放手一搏,正面看待農產品調製成高附加價值酒精(或不含酒精)的飲品。(資料照片/攝影 :張哲偉)
2月25日中國國台辦以信函方式通知我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因檢出台灣進口鳳梨有介殼蟲自即日起禁止輸入;我農委會第一時間啟動應變,主委也於2月26日親上火線主持記者會,說明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因應措施,降低整個事件的衝擊。執政團隊行政院長也利用昨天立法院總質詢時定調此事為農產品檢疫事件,總統也發出貼文要大家力挺台灣農民,各種大啖鳳梨的貼圖也在網路群組瘋傳。
確實,中國禁止台灣鳳梨輸入,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以國際貿易觀之,農產品貿易障礙本來就不是甚麼鮮事;從兩岸關係觀之,中國此舉確實挑動了兩岸農產品貿易的敏感神經,以及中國是否對台實施經濟制裁疑慮;從國內農產品出口的產業發展角度,鳳梨出口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到了不得不更弦易轍的時刻;最後從歷史縱深來看,兩岸關係接下來要怎麼走下去?
一場鳳梨事情,凸顯出的問題不可謂不大,但問題的核心仍舊是「農民」與「農產品」;因此,關於政治的事情,就交由政治與兩岸關係學者來解讀,本文將就如何解決鳳梨出口受阻這個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
鳳梨曾經是上個世紀台灣重要的出口農產品,但台灣鳳梨出口是以「鳳梨罐頭」的加工品外銷,而非生鮮果品。二千年後,中國觀光客逐漸往海外流動,台灣自然成為首選,雖一開始透過第三地輾轉來台,但台灣特有的農特產品成為中國觀光客眼中的珍品,「鳳梨酥」就在這樣的時空環境下,在馬政府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之後大爆發。
鳳梨產業的產值,鮮果一直不是主角,加工品才是;鳳梨罐頭出口在那個年代一年高達新台幣120億元,鳳梨酥產業的上中下游產業鏈一併計入,一年產值更高達新台幣300億元。今天,台灣鳳梨出口仰賴中國市場比重高達90%,占整體產量的9%,轉為加工產品,提升附加價值,並強攻海外市場,方為根本解決之道。
於是乎,一種長期被政府漠視、被衛道主義者鄙視的「農產品:酒」,正是解決這次鳳梨危機的轉機。大家很清楚的是,台灣水果的特色就是「甜」,而「糖份」正是釀酒發酵製程的重要媒介。在國外的含酒精飲品市場中,第一名的是紅酒(Red wine),第二名就是氣泡酒(Cider);而台灣一年四季盛產各種高糖度的水果,正是適合生產各種風味氣泡酒的夢幻基地。
在台灣,確實早已有業者默默收購「格外品」水果,包括草莓、水蜜桃、荔枝等製造純國產100%的水果風味氣泡酒;且同樣的製程,也可調製出不含酒精成分的水果口味氣泡水。這二類商品,不就是當下年輕消費族群最喜好的「軟性飲料」,不只國外市場,國內市場更是潛力無窮。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一瓶的水果氣泡酒的果汁純量達20%以上,也就是一公斤的水果能轉換為一升的氣泡酒,這樣的轉換率對於快速去化水果產能是相當可觀的!
酒精飲料在台灣因為少數衛道人士及酒駕負面新聞,蒙上太多的罵名;事實上,任何一種有可能成癮的食物,都不應該被貼上不必要的負面標籤。飲酒確實不該過度,更不應該酒駕造成公共危害;但農產品做為酒精飲料製程的最上游原物料供應,如果今天要根本解決鳳梨這一項農產品的可能產銷失衡問題(其他農產品亦然),就必須如學者徐世勳一再大力疾呼的,農業必須從「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角度去看待,創造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而非單從生產端去解決問題。
政府相關部門,就趁這次機會好好放手大膽一搏,正面看待農產品調製成高附加價值酒精(或不含酒精)的飲品,大力輔導國內業者從生產端、加工端到通路端,建立一條全新的國產水果氣泡酒的產業鏈,以此高度來解決國內水果生產過剩問題。而那些衛道人士,也就不要再假道學的阻撓台灣水果變身,創造另一次產值高峰的機會了!
※作者為策略顧問公司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