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永添專欄:台灣不能不防中國的挑釁戰術           

紀永添 2021年03月03日 07:00:00
中國在內外壓力下,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新戰術,放棄直接攻台,而以炮製小規模軍事衝突,配合媒體操作,來進行另一波的施壓。(湯森路透)

中國在內外壓力下,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新戰術,放棄直接攻台,而以炮製小規模軍事衝突,配合媒體操作,來進行另一波的施壓。(湯森路透)

長期以來,中國對台灣的戰略,除了直接的武力恫嚇外,還包括媒體統戰、外交打壓、經濟收買、消滅台灣的主權象徵、鯨吞蠶食台灣所控制的海、空域,各種方法不一而足。這種不以戰爭為手段,在不爆發高度衝突下進行侵略,就是一種灰色戰術。近期中國又通過新的海警法,授權中國海警在中方認定有管轄權的海域裡,可對外國船隻開火,而引起國際關注。因為中國過去一直將大部份有爭議的南海地區、釣魚台附近海域與台灣海峽,視為是中國領海,不能排除中國會藉此挑起爭端,製造小規模衝突。過去台灣想定的中國犯台模式,都是解放軍發動大規模攻擊,兩岸進入全面戰爭。但從近日中國與印度的邊界衝突,雙方雖然互有死傷,卻都控制在不爆發大型衝突的底線下,中國會不會在台海問題上也如法炮製,值得國軍思考並預作防範。

 

中國並不需要真正贏得對台戰爭

 

其實在韓戰結束後,中國與鄰國所爆發的戰爭,都是小規模的邊界戰事。如與前蘇聯的珍寶島事件,與印度的兩次邊界衝突,與越南的中越之役,都沒有演變成大型戰爭。最為特別是,這幾場衝突的爆發原因一直眾說紛紜,簡單來講,就是沒有一定要以武力來解決的嚴重問題。因此長期以來,有許多人認為,這幾場戰事會爆發,都在於中國內部的政治需求,或打算以小規模的衝突,來營造對自己有利的外交談判空間。在起源於中國的嚴重疫情捲襲全球之際,中國變本加厲的戰狼式外交,與多國交惡,跟印度在邊界對峙,對澳洲齟齬不斷,嚴厲批評英國對香港問題的關切,就頗有師法故智的味道。對外用強硬的態度,來轉移國際社會的焦點,以避免究責,對內煽動愛國主義,以鞏固共產黨政權。而就目前的發展來看,這個方法的確是有效的。

 

但即便如此,中國在接下來仍需面對一連串的嚴峻挑戰。包括疫情所導致的經濟下滑,與美國的下一階段貿易談判,香港問題導致的經濟制裁,日澳印美四國的反中圍堵網等。特別是習近平接下來能不能順利打破過去的任期限制,達成連任的野心,更將影響中國的政局穩定。一旦中國共產黨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或是習近平急需營造全民擁戴連任的氛圍,會不會選擇鋌而走險,蓄意在台海製造小規模的事端,以製造籌碼,就值得台灣特別注意。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中國並不需要真正贏得對台戰爭,解放軍只需要在小規模的衝突中,成功擊落台灣的戰機或擊沉軍艦,取得一定的局部戰果,就足以發動輿論宣傳,聲稱在對台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甚至奪取台灣的外島,扣押人質,那在接下來的兩岸談判中,已可佔有極大優勢,並轉移內部矛盾。

 

中國要在局部衝突中取得勝利並不困難

 

雖然中國此舉將會失去奇襲台灣本島的優勢,在國際社會上,也可能面臨嚴重的制裁。國軍在受到攻擊後,將會進入戰時體制,展開全民動員,解放軍要再展開大規模的攻台作戰,成功機率也會大幅降低。但如果中國一開始就明白,目前其實沒有實力、也沒有必要對台灣發動全面戰爭,只是希望設下陷阱,取得一時的戰果,以紓解當下嚴重的國內、外問題,那對中國來說並沒有什麼損失。因為維持政權穩定才是習近平最重要的目標,「穩定壓倒一切」一直是中國共產黨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方向。以目前的兩岸情勢與軍力對比,中國要在局部衝突中取得勝利並不困難。攻台灣所必救,以製造戰果與外交籌碼,解決眼前的危機,對中國政府來說,將是最安全、又最有把握的一件事。若從這個角度來看,那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正逐漸升高中。

 

如同之前的中印邊界衝突,雙方互相指責另一方率先挑起衝突一樣,中國也可能利用民船來製造摩擦。以越界捕撈的漁船或盜採砂石的抽砂船,挑釁衝撞我方的執法船艦,引誘海巡署的執法人員開火進行警告射擊。再由中國伏埋的海警船以救援中方民船的名義,發動攻擊,讓台灣陷入兩難之中。如果派遣更大型的海巡艦艇支援,甚至出動海軍,則可能會讓衝突進一步擴大,讓對方可以指責台灣故意挑起事端。但如果選擇按兵不動,又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的處境中。萬一海巡署的船艦被擊沉,甚至有人員被擄至對岸,遭中國以攻擊民船的罪名判刑,對台灣來說將是極大的政治風暴。中國蠻橫拘捕入境中國的台灣人已有前例,過去也曾發生海巡署人員登船臨檢,卻遭對方擄走的事件。而且很多中國民船其實都隸屬於海上民兵,台灣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若挑釁衝撞我方的執法船艦,引誘海巡署的執法人員開火進行警告射擊。再由中國伏埋的海警船以救援中方民船的名義,發動攻擊,讓台灣陷入兩難之中。(湯森路透)

 

中國戰機擁有偷襲的優勢

 

除了在海上挑起事端外,解放軍也可能在台灣海峽上空製造衝突,之前中國戰機故意突破海峽中線,就說明了中國有計畫在嘗試挑戰海峽中線。台灣海峽上空的空域狹小,台灣的反應時間更短,對空軍的壓力會更大。由於中國的戰機只要不越過中線,我方升空監控的戰機絕不會先發動攻擊,這讓有意製造事端的中國戰機擁有偷襲的優勢。目前雙方的主動式中程空對空飛彈,速度都在二、三倍音速以上。雙方戰機沿海峽中線對峙時,距離極為接近,這會讓空對空飛彈的命中率大幅提升。中國戰機如果故意偷襲,得手以後快速返航,台灣空軍就陷入要不要追擊的窘境。一旦追擊敵機,中國勢必會反過來指控是台灣戰機先跨過海峽中線挑釁,如果不追擊,空軍就必需承受戰機被擊落卻沒有反擊的指責。中國勢必還會大肆宣傳,以從中獲的最大效益。

 

奪取台灣外島,也是中國很可能採用的手段之一,過去在台海危機時,解放軍就曾經威脅要攻擊烏坵、東沙或東引等地。目前不斷侵擾台灣防空識別區西南角的中國軍機,也明確顯示出解放軍有能力截斷台灣對東沙島或太平島的支援。中國很可能以海上民兵來圍困東沙島或太平島,引誘國軍或海巡署艦艇馳援。若台灣選擇堅守不出,則將坐看東沙島或太平島的守軍,在孤立無援下戰敗被俘,若立即出兵救援,則很可能被埋伏的解放軍攻擊。這種「圍點打援」的方式,是解放軍常用的戰術,我方無論救或不救,都處於不利的狀態。特別是東沙島與太平島距離較遠,馳援不易,卻是解放軍設陷阱的絕佳地點。若是奪下東沙島,可聲稱收復領土,如果重創台灣前往馳援的部隊,還能宣傳對台作戰取得大捷,對中國來說,都能立即取得所需的政治效果。

 

這種蓄意製造小規模衝突或奪取外島的作戰,由於不需要集結大批部隊,難以查覺徵兆,因此不易防範。不論是台灣或是美國,都很難在事前從解放軍的不尋常調動中,發現異狀。雖然說美國已不斷嚴詞警告中國不得妄動,否則將面臨嚴重的後果,但從中國仍強行通過香港國安法,鎮壓香港民主運動的情勢,就如道經濟制裁對中國而言,並非承受不起的壓力。如果中國可以將衝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內,那美國與台灣,就將面臨另一個抉擇,是否要為了一個小規模衝突而引發全面性的軍事對抗。這最好的例子,就是之前的南韓天安艦事件。這艘浦項級巡邏艦在2010年遭到不明攻擊,導致該艦沉沒,並造成46人死亡。雖然所有人都知道北韓就是元兇,但在南韓與美國都不願意因這起事件挑起戰爭下,最後只能不了了之,北韓並未受到嚴厲的制裁。

 

過去在台海危機時,解放軍就曾經威脅要攻擊烏坵、東沙或東引等地。圖為東沙島。(翻攝自中央大學官網)

 

中印衝突死傷者被捧成國家英雄

 

近日中國派遣多艘海警船進入釣魚台海峽,引發日本的不滿與抗議,美國也已經高分貝要求中國克制,但可以預見,這些警告的效果並不大。中印邊界衝突在雙方對峙大半年後,近日突然見到中國從爭議地區撤走前線部隊,並在官方媒體上坦承在衝突中有數名解放軍死傷。雖然實際數字可能遠比中國所公開的還要高,但中國很巧妙的將這幾名死傷人員,塑造成國家英雄,展開一輪對內宣傳。這清楚說明了雙方的衝突規模與時間長短,都是中國可以控制的,即便有造成傷亡,也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同時中國並沒有因為挑起這樣的衝突而付出嚴重的代價。因此中國未來極有可能在有需要時,選擇東海、台灣海峽或南海,故技重施,對日本、台灣、菲律賓或越南動手。而台灣又是其中最有可能的目標,因為宣傳的效果最好。

 

國軍近年來為了因應兩岸軍力失衡的問題,也為了解決人力吃緊的窘境,將部隊收攏至台灣本島,外島中只有對台灣本島防禦作戰有關鍵助益的東引、澎湖等地加強了防務。這樣的考量除了軍事的層面,也有現實的部份,因為隨著武器性能的日新月異,多數外島已防守不易,與其投入大量資源,在戰時抵抗到底,波及島上百姓,不如放棄這徒勞無功的作法,反而節省國力,避免生靈塗炭。這樣的想法不能算有錯,但付出的代價,是台灣外島的防禦能力薄弱,許多地方甚至只剩下象徵性的駐軍,而讓敵方有可趁之機。目前阻止中國妄動的原因,是奪取這些外島並無助於中國收復台灣的目標,甚至會破壞中國的對台統戰活動。但這樣的脆弱平衡,隨時可能會消失,當中國陷入更大的危機時,就有可能會不顧一切採取投機的軍事行動,來轉移問題。

 

 

這一、兩年來中國的戰狼式外交,讓我們看到專制政權不理性的一面。中印邊界衝突則讓我們瞭解,為了政治利益,不惜主動挑起局部衝突的作法,而這是過去台灣社會所陌生的。因為以前中國的文攻武嚇,都強調收復台灣、統一中國是神聖的使命,所有的統戰宣傳,也都圍繞在這一個主軸上,讓台灣深信不移。國軍的防衛計畫,也以這個方向做規劃。雖然說中國在評估自己擁有軍事優勢,攻台已有勝算下,的確很可能大舉進犯,這樣的想法大抵上沒有錯。但台灣也萬萬不能排除,中國在內外壓力下,會採取不同的新戰術,放棄直接攻台,而以炮製小規模軍事衝突,配合媒體操作,來進行另一波的施壓。雖然理性來思考,中國這樣做,長期來看是得不償失,但如果台灣沒有妥善對應,說不定也會讓中國取得突破口,而讓台灣陷入新的危機之中。

 

※作者為軍事研究者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