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雄認為,「教堂要有生命,要不斷有新的人為它添加新生命。它可能不斷地被修改。」(王侑聖攝)
2018年,屏東縣長潘孟安為杜勇雄在屏東美術館舉辦攝影展,分析他充滿地方特色的建築語言,杜勇雄的12座教堂建築第一次系統化的介紹給世人,如今這些教堂都已經是遊客的知名景點了。
他告訴我,自己第一座參與整修的教堂就是自己的老家,1986年神山部落的耶穌聖心堂大修由他的父親杜靜男主導,當時20歲的杜勇雄還是修士,在聖堂的整修中出了許多意見。
杜神父說,1959年聖心堂初建時,全霧台鄉全部都是石板屋,聖心堂是第一座水泥房,那時霧台鄉還沒有聯外道路,全靠族人每天走8小時的路,從內埔的水門將這些建材搬上山來。
「可是,20年過去,等到聖心堂要大修的時候,霧台鄉已經充滿了鋼筋水泥的房子,和平地沒有兩樣了。」所以那時杜勇雄想,自己要做的事情是「要賦予水泥建築傳統樣貌成為霧台鄉建築新的思維。」
他第一次發展出「杜勇雄工法」:將石板「黏貼」於原本的水泥洋灰牆面。
走進耶穌聖心堂,首先吸引目光的是一排排玻璃纖維製的「人形座椅」。男子頭一律轉向右方,表示「傾聽」。杜勇雄笑著說,當年這些人形座椅剛設好時,引起許多爭議,因為在傳統文化裡,這是貴族才能坐的椅子。
「不過,我的意思就是,在神的面前,人人都是貴族啊。」
人像後面一律背著背袋,在魯凱的文化裡,背袋的意義是責任,男子揹上背袋出門,不可以空著回家,而杜勇雄在背袋裡裝了感恩祭典經本與聖歌本,寓意以此與族人分享收穫與榮耀。
這個特別的教堂,不只震撼了霧台,更登上世界百大特殊教堂,開啟了杜勇雄教堂建築設計的路途。
在資源不豐裕的原鄉蓋房子,杜神父什麼都會,舉凡結構設計、室內設計、鋼骨、水泥、木雕、石雕,全部工程都在神父的調度指揮下,結合「杜勇雄工法」進行。虧得有「萬能神父」,許多毫無資源看似不可能蓋成的教堂得以落成。
馬仕部落的耶穌君王堂就是一個例子。
杜神父回憶當年建堂的過程:
「他們向我提及建堂的想法,說舊教堂太小,每次做禮拜有3分之2的人站在外面,需要更大的聚會空間。」
「我問,有多少建教堂的經費呢?」
馬仕部落的人回答,喔,我們大概有30萬元吧。
30萬元?蓋一間新教堂嗎?
聽起來真是天方夜譚,不過,杜神父並沒有拒絕他們,杜神父想,好吧,那我們就一起動手做吧。
杜神父問他們,你們會做什麼工?
族人回答,他們大多是鐵工,只會做鈑鐵。
於是這個教堂便是鋼構建築。全族人一同邊做邊學習,電焊、挖地、放鋼筋、灌漿……,建好了,可是錢也花光了,完全沒有辦法作室內裝潢。
於是,杜勇雄神父便帶著族人去爬山,在山上尋找建堂的材料。
「教堂裡的石材,都是部落婦女騎著機車,從山上一車一車運送下來的。」
聖堂要有大燈,他們沒有錢買燈具,神父叫他們去買幾個特大號的鍋子,把鍋子燻黑後,上面釘上一個個的洞,套在燈泡上,就成了教堂裡充滿藝術氣息的大燈了。
教堂最高的鐘塔內吊著一串極美的水晶玻璃,仔細一看,這盞超大的「水晶燈」,竟然是一支支酒瓶組成的。
神父笑著說,他每天清晨都會去村子繞一圈,「我跟他們說,我看你們都在酒醉,把瓶子給我吧,以後到教堂來看到這些瓶子,就想到我叫你們要少喝一點。」
這153根酒瓶是根據聖經故事的典故,耶穌見到西門捕魚一無所獲,便告訴他要到水深之處,結果竟得到153隻魚。杜神父正是要用這153支酒瓶告訴族人,要對主有信心,行到困難的水深之處,上帝自然會有獎賞啊。
2018年佳平法蒂馬教堂完工啟用,這不但是杜神父最新的作品,也是他原住民風格聖堂集其大成之作,是台灣建築史的重要一頁,一落成便引起轟動。
新聖堂前立著一尊「聖母升天像」,兩側是祖靈柱的複製品。
女性祖靈柱Muakaikai高約170公分,四面雕刻,穿著佳平社的貴族服飾,在1930年代被台灣帝國大學買下當作教材,2015年台大人類系還依照古禮來到佳平村,「迎娶」Muakaikai,可見祖靈柱在族人心中的地位。
另一尊則為金果祿頭目的祖靈柱Mulitan,這是因為佳平村的金果祿頭目帶領全村一同領洗歸主,教會特別紀念這件事情。
後面是2個石板做成的聖水池,穿過大門,教堂內部的裝飾繁複華麗又充滿原住民意象,其中最巨大的,便是聖壇上的4尊擎天木雕,分別是武將天使、熾一天使、念力天使與傳播天使。我問杜神父這巨大的藝術品是由誰完成的呢?
杜神父含著笑回答,原本他找了工藝師傅準備要雕,但是他們告訴他,要刻2年,而且要上百萬元。於是——
「神父自己刻。」
當時4根木柱都已經立起來了,於是杜神父便站在梯子上,獨力完成4尊雕刻,「只花了4個月。」他笑著說。
屏東縣政府整修六堆的老舊耶穌君王堂,將其中部分作為「可可跨域推廣所」,這結合了客庄的農產業及宗教意念的跨域建築,也邀請杜勇雄神父進行內部布置,如今也成為當地的地標。
神父行走傳道,建築與設計作品散見屏東各處,我問他,想要透過作品,傳達什麼訊息給世人呢?
他說,妳見過米蘭大教堂的地板嗎?那是不平的地板,越走越凹陷。因為,「那棟教堂整整蓋了6個世紀。」一代又一代的人接手前一代未完成的事業,物換星移了,但是仍然能繼續地蓋下去。
「舊建築與新的建築是可以並存的,我不喜歡拆掉原有的建築,當你拆掉老建築時,歷史又重新歸零了,讓後人只能在訴說與文化中去尋找歷史,可是,真正的生命是一個持續的存在。」
「其實,我畫完了並不代表結束。」
「教堂要有生命,要不斷地有新的人為它添加新的生命。它可能不斷地被修改。」
杜神父微笑著,那個笑容讓我想起了在《教宗的承繼》這部影片裡,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做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他要在他還活著的時候,選擇自願退位,讓紅衣樞機主教會議選出下一位教宗。
這個劇中的角色說,人說上帝在選新任教宗時,會選一位與前任不同的人,作為對前任的匡正;他不想等到死後才退位,「我想看到我的匡正」。
沒有人是完美的,由人組成的機構,會在匡正、在匡正、不斷地匡正之中,運轉下去。
而這就是杜勇雄神父透過建築,透露給世人的訊息:任何新的文化、新的生活方式,都有機會疊加在舊的足跡上,於是這一條路便漸漸地被走出來,每一分一秒,我們眼前的這個教堂都是嶄新的。
「人都想往上爬,但是神不是,神是往下走的,來到地上與我們一起生活、彼此了解,然後再一起往上走。」
每一個新的生活足跡都是這個過程的一步,「我在等待,等待新的人來改變這裡。」杜勇雄神父坐在教堂中間,微笑著說。(回顧上集)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