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y提供)
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的海嘯重創整個日本東部,海嘯強大的破壞力把所經之處幾乎都夷為平地,破壞了核電廠和三個反應爐,造成 21 世紀最大的天然災害之一。
Discovery 頻道將在 311 強震與福島核災屆滿十週年的這一天播出《福島禁區 Fukushima No Entry》,從大地震的悲劇事件展開,調查安全措施沒有發揮效力的原因、人類是否能夠完全掌控核子能源?當地人們在一天內失去一切,卻同時為他人生命和健康而英勇奮戰的故事,也探討福島的生活是否有可能恢復正常。
2011年3月11日下午2點46分,發生了日本最強烈的地震,地震後並沒有給人喘息的機會,緊接著是入侵內陸十公里的大海嘯造成兩萬多人死亡;與核電廠只相距八公里的富岡是三十公里避難指示區內的十三個小鎮之一,這個小鎮經歷了超過達18公尺也是當時最高的海嘯,雖在 2019 年已有部分開放,但富岡內仍有五個紅區是禁止居住,進出也需特別通行證,官方預計在 2023 年能恢復正常生活,那時已經是核災後 12 年。
雙葉町是富岡的五個紅區之一,核電廠的最大部份就位在這裡,整個小鎮沒有任何居民,時間彷彿停在十年前,主持人走訪空無一人的小鎮,超市變成老鼠的遊樂園發出陣陣惡臭,閒置廢棄的建築物見證著這不堪回首的事件。曾
在此處和太太孩子經營家族維修廠的新野先生和主持人分享:「災難之後我被迫撤離、被迫搬家,至今已搬了六次,這裡到處都是放射性棄物,……政府尚在清理這裡,清理工作會持續下去,但我的子孫們是不會再回來的,就算這裡安全居住也沒有工作機會。」主持人在曾是新野先生美麗的家中、紅著眼眶訪問著。
第一核電廠是日本目前戒備最森嚴的地點之一,廠區面積超過 35 萬平方公尺,核電廠維持部分運轉,清汙工作仍持續在進行中。東京電力除汙工程發言人大山勝義先生在訪談中談到:「核電廠除汙工程最重要處理有三:汙水、含有放射性燃料的核材料、和廢棄物。」
進入核電廠規定嚴格,其程序包括:(一)身體檢查、(二)1.5 小時的健康安全訓練、(三)偵測體內輻射量,且離開時不能超過 1500 個單位等。 2011 年的災變是一連串不可思議和不可控制的巧合引起:140年最強烈的地震和極高的海嘯波,針對在海嘯防範不足之處,核電廠在災難之後建造了海嘯強防範滿潮,建築物的入口也做了防水密封。
此外,利用獨特的坑道鑽鑿科技,核電廠在 2015 年新建蓋了長達 1500 公尺的管路環繞核電廠的四座反應器艙,管路內有液態氫,整個系統約有三十公尺深,形成一道冰壁以防災變的最壞後果。
在沒有冰壁設置前,廠內被含有熔融高放射性燃料的地下水淹沒,汙染因此擴散,三十公尺深的冷凍系統讓流動水量大幅下降,從每天 400 頓下降到 280 頓,工作人員攔下汙水抽到地表,再將這些放射性液體導入汙水槽,汙水中最危險的物質是氘核,廠區有 950 個汙水槽,每個容量是 1300 立方公尺,每天有 150 立方公尺汙水被放進水槽,不到十天就會裝滿一個水槽,廠區內遍布水槽、新的水槽也不斷地出現。
然而不只是廠區,日本人決定挖除災區5~10公分的表土汙染土壤,從城市到市郊的,表土被放在袋子裡,每袋一噸重,累積一億兩千萬袋的土壤,每天約有一萬人在清除汙染物,所有的土袋被運到中央存放堆,且數量仍在增加中,福島計畫是史上規模最大的除汙計畫,預估花費在兩千億美元以上。
雖然福島核電廠遠在東京 240 公里之外,東京的輻射量在核災後仍出現微幅上升,日本前首相 菅直人從核能支持者轉變成堅定的反對者,「根據專家推演出的最糟情境,我們必須疏散半徑 250 公里內的五千萬人,還好危險性比預期的低,如果情況不是如此,日本將會陷入比苦戰十五年落敗更慘的局面,我現在回想當年仍會不寒而慄。」
居民們有天也許能夠回家,但目前誰都不知道災區未來會有甚麼發展,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福島永遠會是一場大規模核災的代名詞。 Discovery 頻道《福島禁區 Fukushima No Entry》將於3月11日週四晚間10點首播,一場人類要記取、不能因時間而遺忘的教訓,千萬不要錯過。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