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塞克斯公爵夫人梅根。(湯森路透)
繼哈利(Harry)與梅根(Meghan)接受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的「爆炸性」專訪播出後,世界各地引起軒然大波。
訪問中,梅根不僅提及自己曾因孤立無援、又求助無門的緣故,多次動過想自殺的念頭,更因為自己的出身背景涉及非裔人士,遭致王室內部議論。
對此,《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日遂就時下重要問題──梅根與種族主義,進行了一篇專題報導,討論孩童在童年時期所憧憬的「公主」印象,是否會影響其往後的價值觀與人生軌跡。
Meghan's story is a reminder for adults to be thoughtful about how the children in their household perceive princess life. https://t.co/2fJ8M37s2L
— CNN Philippines (@cnnphilippines) March 11, 2021
圍繞著「公主扮演(princess play)」的魅力與爭議,多年來一直都備受外界矚目。
所有女孩都夢想成為「公主」,而全天下的父母也都為著自己女兒想要成為公主的夢想而煩惱著。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公主,真的有那麼幸福嗎?
梅根近日在「歐普拉專訪(Oprah Winfrey)」中論及「作為薩賽克斯公爵夫人(Duchess of Sussex)」有何感想時指出:「我就如同迪士尼動畫電影中的美人魚公主愛麗兒。」
「在某個平凡的日子裡,我一如往常的坐在諾丁罕郡小別墅(Nottingham Cottage)的電視機前,而電視上正在放映《小美人魚》。……我本來想離開的,但是轉念之間,我想說,好吧,反正都坐在這裡了,我不妨繼續看看劇情發展。結果,待電影來到高潮時,我才驚覺,『噢!我的天啊!她愛上了王子,並且為此失去了聲音!』,這不正是我所遭受的命運嗎。」
「往後的日子裡,我嚐盡了種族主義的殘酷滋味,且一次次的在孤立無援卻求助無門時,動了『想自殺』的念頭。」梅根指出,「這全是作為『公主』必須面對的黑暗生活」。
報導指出,儘管梅根的故事並不一定代表著所有「公主」的遭遇,但她的故事卻提醒了所有父母,應多加考慮一個家庭中如何看「公主的生活」一事、以及所謂「幸福快樂的日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As The Duchess claims she's like a cursed Disney character, SARAH VINE asks does her story really hold water? https://t.co/Q77nzGn3BZ
— Daily Mail U.K. (@DailyMailUK) March 9, 2021
「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happily ever after)」這樣一幅對於美好未來的想像,普遍被認為是迪士尼動畫影片、代表性結局的著名台詞。
早期的迪士尼動畫為了迎合大眾對於公主的想像與期待,往往有個既定的角色設定:溫柔善良、極具親和力、會做足一切戲份只為等待王子垂青、最後嫁給王子,一齊走向「幸福美滿」的結局(如《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等)。
然而,隨著第二波女權運動的到來,有關「兒童角色扮演會如何影響其性別認同」的問題開始浮出檯面,同時,也進而敦促了迪士尼公司對過去10年裡、所謂「公主文化」的塑造進行了嚴格審查。
這時的迪士尼公主,已不再扮演一名傻傻等待適婚年齡到來、尋求「高富帥」王子青睞的「白人傻白甜」公主了,她們慢慢演變成「為了尋找真愛而不惜反抗當前社會價值觀」的白人、或非白人女性;最後,更朝向如《花木蘭》、《美女與野獸》、《勇敢傳說》等故事情節中,堅強、勇敢、知性、富有力量的女性主義者邁進。
對此,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雷絲(Seanna Leath)指出:「對於許多黑人女孩來說,那些只屬於白人主義的、歐洲的、君主奇幻的典型公主故事情節並不適用於我們,因為這並不是我們一直以來看待自己的方式。」
「梅根的採訪可能會令許多白人觀眾大吃一驚,但是,對於我們這些一直生活在黑人群體的人來說,這種在君主制底下根深蒂固的種族問題卻早已見怪不怪。」
據報導,正是由於天底下父母與其孩子們那種幾乎來自潛意識、與生俱來的慾望,激發了這種世俗文化對於「公主」的想像。
專門書寫兒童與兩性文學叢書的作者奧倫斯坦(Peggy Orenstein)指出:「『公主』這種過於美好的形象之所以會歷久不衰,是因為這多半是父母在表達『我們的孩子很特別』的一種速記。在這個願景之中,父母不希望孩子遭受到任何傷害、或是痛苦,希望他們從此過得幸福快樂。」
但是,如果讓孩子持續沉浸在幸福的童話故事之中,卻又不引導他們對於特定議題(舉凡性別或種族問題)的思考訓練,往往會釀成日後更多不利影響。因為在普世價值當中,諸如「美是至高無上的」、「又瘦又白的人就是美女」、或是「與男性結婚,等同於從此將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一類想法,往往會被大眾媒體加以渲染、放大,進而深植人心。
「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試圖阻止孩子對於公主的這種想像,而是通過日常生活的對話與關心,引導自己的孩子在『公主扮演』的遊戲過程中,能夠平衡發展,而不至於沉溺其中。」麻薩諸塞州塞勒姆州立大學(Salem State University)媒體與傳播學教授海因斯(Rebecca Hains)說道。
海因斯另外指出:「所有父母也都該銘記,對孩子來說,談論種族主義、或是性別歧視等問題,永遠不嫌早。當然,我們也需要適時的向孩子解釋,並不是所有現實生活中的公主都過得那麼快樂。」
適當的問問孩子們「為什麼想成為公主」、「公主通常都在做什麼」、「你為什麼喜歡她們」這些問題,將有助於孩子在成長過程的適性發展。
雷絲補充,「想要成為公主」這件事本身並不是一個錯誤、或負面的願望,但是如果孩子因此而認為,自己應該是不同於「現在的自己」的「另外一種人」,那問題就嚴重了。「打個比方,如果我的女兒哪一天告訴我,自己以後只想成為像《冰雪奇緣》中艾莎一般金髮碧眼的公主,那我們就該談談了。」
育有一對雙胞胎的黑人母親霍爾(Nerissa Holder Hall)總結道,這種親子之間的對話與教育至關重要,「因為這將涉及孩子往後對於世界的種種認識與人格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