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阿拉斯加會談 四方安全對話先壯大聲勢

霧谷晶策的國際事務 2021年03月17日 00:00:00
美中外交高層會面,普遍被認為是未來美中「破冰」的起點。(湯森路透)

美中外交高層會面,普遍被認為是未來美中「破冰」的起點。(湯森路透)

睽違8個月的美中會面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和白宮國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將於3月18日在阿拉斯加,與負責外交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見面。此次見面,普遍被認為是未來美中「破冰」的起點。

 

外交上沒有巧合:從夏威夷到阿拉斯加的意涵

 

距美、中高層官員上次實質碰面已長達8個多月。上次碰面要回溯到由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與中央外事工作辦公室主任楊潔篪於夏威夷的「密會」。以地點和局勢來看,當時正值美國疫情高峰期,美、中關係急轉直下,美中貿易戰、官方論戰及各式衝突都使得兩方關係臨近冰點。

 

當時見面,選在離美國首都華盛頓遙遠而非「美國大陸」的夏威夷州,絕非巧合,背後不但說明了當時美中關係破裂,且意味著兩國政府的方向大相逕庭。這次美國於阿拉斯加舉辦雙邊會晤,同為非美國大陸且氣候寒冷。此外,阿拉斯加為北京、華盛頓的中間點,意味著美中關係目前仍於處於冰點,華府仍希望在情勢不明朗前,與北京保持距離。

 

相較於上次遠在非北美大陸,且位於太平洋的夏威夷,仍能看出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與中國關係的差別。即便美中關係現仍在低點,但這次會面地點的挑選也釋放出美國政府期待未來美中關係的發展。

 

拜登四方安全對話未直接點名中國

 

昨日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首次以領導人層級與視訊方式召開。想不到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發言令人感到意外,因為即便此次峰會的重點是放在疫苗專案、氣候變遷,但是在中國近年於亞太地區的區域威脅持續升高,且在美國政府官員、國會都認同支持之下,拜登在這次的四方安全對話中,居然完全沒有提到「中國」一字。

 

或許我們可把這視為是拜登政府在下週阿拉斯加會面前,對中國政府釋出的善意。不讓此次的四方安全峰會,轉變成單純的「反中聯盟」,也讓與會國與中國的關係能稍嫌緩和。

 

是否為美、中間的「戰略對話」

 

在美、中即將會面的消息傳出後,立場相對激進的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報導指出,此次會面將會是美、中高層「戰略對話」。除了幾個議題的探討外,將會是美、中交流機制的重建、恢復,並且美國會專注在「競爭」,而中國會更專注在「合作」。

 

然而,根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隔日於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表示:「這不是戰略對話」。他表示,美、中此次對話勢必會探討眾多議題,包含台灣、香港、新疆......等敏感議題。此外,他認為這是美國向中國眾多敏感議題上「攤牌」的機會,也會探討未來美、中可能的合作領域。而他之所以表示此次會面並非戰略對話,是因為目前還未準備好與中國展開「一系列」後續的交往。

 

回顧歐巴馬任內與胡錦濤、習近平展開的「戰略與經濟對話」(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可看出中國急於與美國重置雙邊關係,擺脫川普政府四年的顛簸。真是一廂情願的希望一次到位,可能非美方所想。加上此次會面,雙方到底誰先邀誰,似乎也沒有談攏、各說各話。

 

大分歧中尋找合作契機

 

美、中目前在各議題都陷入價值觀、國家利益上的極大差異。拜登政府接下這「燙手山芋」的50多天後,勢必希望能在未來美中關係上找到一點頭緒。從拜登政府一個多月以來「稍安勿燥」的對中態度可以看出「謹慎」和「試探」成分居多。

 

相較於中國「積極」對美的態度,可說是基調不同。從習近平的發言,或王毅、楊潔篪、崔天凱的公開發言,都可看出中國希望以疫苗、氣候變遷議題,重啟與美國的合作。並換取與美國在科技、貿易領域上重新談判及協商,更希望透過這些「善意」的累積,換取逐漸恢復美、中關係的契機。

 

※文章轉載自「FBC²E 霧谷晶策的國際事務」臉書專頁,專頁旨在幫助更多台灣人了解國際事務相關的正確資訊,進而促進台灣人在國際視野上的持續開拓和更新。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