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麵竟是百姓的奢華美食?繁榮的康雍乾盛世人民是這樣過的

詹施雅 2021年03月17日 21:00:00
(2006 © rabble,drying noodles @ Flickr, CC BY-SA 2.0.)

(2006 © rabble,drying noodles @ Flickr, CC BY-SA 2.0.)

雖說清初歷經康雍乾三朝,經濟復甦且繁榮,但百姓的生活卻普遍只夠糊口,對清代平民百姓而言,白米飯、肉、魚等都算是奢侈的享受,也因此易造成一遇天災人禍即成饑荒的困局。

 

 

米麵是百姓的奢華美食

 

一般認為南方主糧是米, 而北方是麥,然而根據很多明清敘述地方生活軼事的地方志中可以發現,當時鄉下百姓大部分時間都以甘薯、玉米等維生,能吃到真正用米煮的飯跟麥做的麵並非一件易事。如河南地方縣志提到:「全年食麥麵者,百不抽一」。

 

甘薯大約在十六世紀末,亦即明朝中葉以後從南洋傳入中國福建一帶,由於甘薯耐水旱和蝗蟲,能適應各種土地,栽種簡易,因此很快就傳至北方,成為不分南北的主要食糧。北方人以甘薯製麵,南方人則以甘薯混合米一起煮食,稱為「薯飯」。

 

人們多有飼養禽畜,但主要為貼補家計,能吃到肉的機會並不多,一般來說多是菜食為主,因此蔬菜非常重要,北方因為天氣寒冷,不如南方一年四季能栽種植物,食物,特別是容易腐爛的蔬菜,其保存便成為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明末清初,結球白菜開始普遍出現在中國北方,由於它可以長期貯藏,成為冬季的主要蔬菜,其他不能久放的新鮮蔬菜,農家改以醃漬的方式保存,跟今日韓國常見的泡菜類似。

 

 

清朝百姓的三餐極為簡單

 

清朝百姓的飲食通常極為簡單,大部分的人家一天只能吃兩粥一飯,更差的只能三餐以稀飯為生,一般的配菜亦只有蔬菜、醃漬的鹹菜、豆腐、豆乾等,以素食為主,飼養的家畜多為補貼家用之用,平日食用的機會不多。

 

不過遇到喜慶節日,雖然吃的不如宮廷豐盛,但仍有機會吃到平日難得吃到的肉食, 像青菜炒肉片、煎鯽魚、炒蛋、炒蝦、豆乾等,今天看來不過是一般家常菜,但在當時的社會中,卻並非一般老百姓每天均可吃到的珍饈美味。

 

但若遇上天災人禍,則只能採食野菜及挖草根樹皮為生。生活較為寬裕的百姓,可以有外出用餐的機會,如小說中不時可見到向小二點一壺熱酒、一盤牛肉、兩碟小菜的情節,又如《儒林外史》中曾描寫燉雞、魚、紅燒豬肉都是官員宴客的菜式。

 

雖說入關後經歷了康、雍、乾盛世,但人口增加遠超過耕地增長的速度,在人多地少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糧食不足的情況。

 

 

*本文摘自《圖解大清時代更新版易博士出版出版。

 

 

 

【作者簡介】

 

 

詹施雅Ruby Jim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碩士,曾在香港元朗商會學校、天水圍十八鄉公益社中學擔任教師。目前定居台灣。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