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內的攝影器具。(攝影:邱崇宇,後製:潘世惟)
(編按:《上報》隔周推出《品嘗來自波蘭的味道》專欄,由目前就讀波蘭國立烏茲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Łódź)經濟學博士候選人邱崇宇執筆,他在當地記錄波蘭及其他中東歐國家的第一手觀察,供台灣讀者參考與反思。)
當視覺任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時,一場感知深刻的連續畫面便呈現在你我眼前。由於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讓電影成為人們重要的影視記錄與娛樂享受。
一部將近2-3小時的電影,在劇本、導演與專業演員的詮釋下,變成了一段看得見的故事。從無聲黑白到聲色俱佳,電影的發展不僅結合了時事、故事、情事,更加上了更多新穎的電腦與動畫技術,展現了更多層次的意境。
2016年,著名波蘭導演安德烈·華依達(Andrzej Wajda)的辭世讓波蘭電影產業蒙受巨大損失,在不斷地培育優秀電影人與導演的歐洲著名Łódź電影學院(Szkoła Filmowa),尤其在紀錄片的成就上,是相當卓越的。
或許這說起來也是種緣分!
筆者有幸與任教於該學院的波蘭紀錄片導演Maciej J. Drygas先生熟識,早年從俄羅斯學習電影的他與其妻子多年來帶給波蘭電影和留給人們許多珍貴的時事與當地或其它文化與歷史記錄。
Drygas先生與筆者聊天時,他語重心長地表示這麼多年來,他一直以推動記錄電影的深層意義作為終身志業,希望讓世界看見波蘭與記錄電影的獨到之處。
位於Łódź的電影博物館
讓筆者很難忘記這個日子。這間博物館是早年拍攝電影「應許之地」(Ziemia Obiecana /Promised Land)的主要場景,由於看過這部早期的波蘭電影,筆者在參觀的同時,也像個孩子一樣好奇地尋找那些熟悉的畫面,當然另一番心情是不斷地讚嘆裡頭的各項擺設。
因為並非主流博物館之一,即使是平常時間,參觀者通常不多,不過在館內卻可以更專心地去看那些展品與介紹。
時值寒冬,周遭景物總是蕭條又寂靜,而那一片的雪景也肯定不會缺席,不過當筆者進入館內後,視覺卻也隨之豐富了許多。
在放完厚重的大衣後,進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年代已久的攝影器材,黝黑又碩大的機器置於展廳中央,周圍的玻璃展示區還存放著其它小型的輔助攝影器具,再深入另一個展區可以看到剪輯設備,也還有過去波蘭電視台使用的攝影機具。
筆者雖然在臺灣也曾見過這些展示,但未曾有參訪過這樣獨一無二的電影博物館,而這也讓筆者不禁想起曾紅極一時且座落於士林的中影文化城。
它的沒落也許參雜了許多複雜因素,只是要保有那些珍貴的電影與文化資產,不可否認地,是需要特別用心的照料與推廣。
進一步說,更需要的是廣為人知的訊息傳遞,在Łódź電影博物館裡,雖然如同大多數波蘭的博物館與美術館一樣鮮少有外語解說(如英語),但除了不定期舉辦各項展覽之外,亦可從館藏的妥善照料中明顯見到當地政府與館方的用心。
那過去的奢華早已落盡。(攝影:邱崇宇)
它居然是一個暖爐!(攝影:邱崇宇)
筆者在此所見所聞,就如同對歷史的一頁記錄,當自己穿梭在館內的大小房間時,除了見到老舊的電影設備之外,更讚嘆原屋主Karol Scheibler的奢華,雖說「勿忘影中人」,但卻也感慨著景物依舊,人事已非!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