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2項函釋內容排除產、職業工會陪檢權,引爆勞團怒火。圖為2019年長榮空服與桃空職工發動罷工。(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勞動部去年底函釋勞檢條文,再度排除產、職業工會的勞檢陪同權,引發工會團體集體抗議。職安署月初邀集各單位開會研商,會中專家學者、立委提出「折衷方案」,建議至少開放申訴勞檢的工會陪同,然職安署堅不放行,更爆出選擇性過濾團體,專挑持相反意見的企業工會與抗議團體「打對台」,挨轟態度消極,帶頭限縮勞工保護傘。
勞動部2018年曾發布函釋,將《勞檢法》和地方主管機關執行勞檢注意事項中指的「工會」,限縮定義為「企業工會」,排除「產、職業工會」陪檢權;去年底再發函釋,加碼限定企業工會指派陪檢者,應為受檢事業單位所雇勞工,將工會會務人員排除在外,2項函釋內容引爆勞團怒火,痛批勞檢制度大開倒車,要求廢除。
有趣的是,勞動部針對產、職業工會和企業工會「會務人員」不得陪檢,主張是因考量避免營業祕密外洩,且陪檢者須實際掌握勞動情形,因此只有任職該單位的員工適用;但在勞團強烈抗議下,2周前卻又髮夾彎,放寬企業工會會務人員也納陪檢,產、職業工會則依舊被拒於門外,一種原則雙重標準,明顯自相矛盾。
以實際勞工人數來看,據勞動部2020年統計,全台受雇勞工扣除主管人員約890萬人,然在《工會法》高門檻下,加入企業工會的勞工僅65萬人,比率約7.3%;若放寬到組織連結面項較廣的產、職業工會,會員數則包含270萬人。換言之,僅限企業工會才有陪檢權,組織覆蓋率極低。
台鐵產業工會秘書長魏豫綾說,2011年《工會法》修法後,原本產、職業工會陪檢都沒問題,直到2018年勞動部發出函釋,帶頭限縮陪檢權,狀況開始變多。她舉例,去年台鐵欠薪,台鐵產工申訴發起勞檢,但北市府找企業工會陪同,完全查錯地方,查無不法,最後是在台鐵產工開記者會後,受不了輿論壓力,市府才找產工會陪檢,然到現場仍被拒絕,困難重重。
魏豫綾強調,陪檢目的是協助勞檢員,順利在檢查過程找出問題,但許多企業工會與雇主長期培養合作默契,不見得會跳出來指正,更糟糕的是,還可能替資方擦脂抹粉,協助隱瞞實際勞動情形,就連勞工在現場被詢問,也不知是否該說實話,因為企業工會不一定會站在保護勞工的立場。
更別說許多業別,企業工會覆蓋率低到難以想像。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廖郁雯就點出,台灣483間醫院,只有14間企業工會,比率不到3%;更驚人的是,全台2萬多間診所,只有一間企業工會,若不開放產、職業工會陪檢,怎麼保障從業人員的勞動權?
廖郁雯強調,醫院最常見隱瞞工時,製作假班表,蒙騙勞檢員,若非了解該行業的運作狀況,很難抓出其中的眉角。勞檢已是勞工得知醫院違法事證,最後能採取的有效手段,但準備那麼久,卻因沒有工會陪同,無法協助勞檢員揪出問題,具體檢查到申訴項目,等於沒有效用。
在工會團體反彈下,勞動部職安署月初召集2場會議,傾聽各方意見。職安署在會中堅持,若開放產、職業工會陪檢,不僅涉及受檢事業單位的財產權,以及營業秘密問題;另外,光是一場醫院勞檢,相關的產、職業工會可能動輒十多個,每個團體都能主張自己據有代表權,恐會造成實務運作上的困擾。
據悉,現場包括工會團體、專家學者及與會的立委辦公室代表,都在會中提及「折衷方案」,建議即使不全面開放,至少可讓協助勞工提出申訴的產、職業工會,成為該場勞檢的陪檢對象,如此一來對象明確,實務運作上也較容易;現場地方檢查局處聽聞,多也認同該作法,不過職安署仍堅決不放行。
魏豫綾直指,從職安署處理的態度,就可看出沒有溝通誠意,團體在228前一天收到開會通知,連假後立刻就要出席,現場還邀請工商總會參與,根本是請鬼拿藥單。話說是要聽取各方意見,但之前抗議的團體也未全數受邀,彷彿經過篩選,例如台鐵產業工會、郵政產業工會,相對應的企業工會,均對放寬規定強烈反彈,職安署把雙方都找來,擺明是要讓團體間對打。
她進一步說,反觀,先前同場抗議的桃園市空服員職業工會、高鐵產業工會等,沒有對應的企業工會大力反對,就被排除在名單外。她直指,其實職安署提出的妨害營業秘密疑慮、工會團體過多的執行問題,均有相關法規、配套措施可處理,只是政府不願做,整場會議與其說是研商,倒像是走個形式,留個會議紀錄而已,看不到解決誠意。
對此,職安署維持一貫說法,強調經過兩場會議,專家學者普遍認為未必要將產、職業會納入陪檢,而是可用現行的陪鑑方式參與,部長已明確表態,未來會增加陪鑑場次。至於立委及團體建議開放申訴勞檢的工會參與陪檢,職安署稱「還在研議中」,若工會認為有些狀況需在勞檢時注意,可直接在檢舉或申訴函建議,檢查員都很有經驗,可針對提醒的部分採取加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