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濁水專欄:善變近利的陳水扁差點讓台灣踏錯關鍵一步

林濁水 2021年03月26日 00:02:00
呼應中程協議,陳水扁曾主動地在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中提「四不一沒有」。(湯森路透資料照片)

呼應中程協議,陳水扁曾主動地在他的總統就職典禮中提「四不一沒有」。(湯森路透資料照片)

1996年爆發臺海飛彈危機後,台、美都感受到到戰爭可能爆發的危機,並開始試探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能。1998 年行政院長蕭萬長在立法院說,為了避免因誤判引發戰爭,台灣贊同和大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2000政權輪替由陳水扁當總統後,當年國防報告書,和2004年總統 「國慶致詞」總統都持續主張兩岸應該結束敵對狀態,並且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至於連戰則在選舉期間更夸夸而談建議兩岸共同建立涵蓋各層級的軍事互信機制。

 

兩岸不具備建立軍事互信的基本條件

 

只是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避免戰爭的立意儘管良善,不過軍事互信機制能成功有三個必要的前提,1、彼此互相尊重對方獨立主權;2、雙方都具備強大的嚇阻報復能力;3、軍事危機迫在眉睫,雙方都有避免戰爭爆發的強烈意願;不幸這三個前提在兩岸之間迄今並不存在,因為:1、台灣雖然擁有獨立主權,但是北京不肯承認是合法的;2、雙方國力大小太過懸殊,台灣缺乏嚇阻北京的武力;3、中國堅持不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立場。

 

台灣早在被迫退出聯合國後就已經放棄反攻大陸的狂想了,到了李登輝當總統,更終止蔣經國對中國不接觸不協商的三不政策,順勢結束動員勘亂體制,主動地停止敵對中共政權的立場。但是中國認為雙方內戰關係仍然延續,雖然強調希望和平統一,卻堅持不放棄對台灣使用武力。台灣修憲終止動員勘亂之後14年,中國制定了《反國家分裂法》,繼續認定雙方關係是內戰遺留。兩岸各自的立法行為鮮明地對照出雙方基本立場的對立本質:一方認為遠離戰爭是好事;另一方認為讓台灣持續感受到戰爭如影隨形才是好事,在台灣被統一前,戰爭陰影的消失反而是壞事。台灣一再強調已經透過終止動員戡亂是正面放出善意;但就中共而言,台灣強調雙方己不存在內戰關係的兩岸定位,反而才是莫大的惡意。

 

兩岸根本不存在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前提。(湯森路透)

 

由於三個必要前提上的弱點,因此在台灣政學界還夸夸兮地探討軍事互信機制的時候,在美國先是國務卿克里斯多夫提了一個令台灣難以消受的觀點:美國必須給中國例如包括台灣與南中國海有關領土主權的重要利益才能維持雙方良好關係。這様的棄台論放話簡直是學張伯倫式的姑息主義了。接著1998年國防部助理部長奈伊主張「兩岸不獨不武美國認可」,總統國安特助李侃如更淸楚地提了一個改良版的軍事互信機制:「中程協議」。美國官員,國家安全顧問何漢理、AIT主席卜睿哲、AIT臺北處長張戴佑、國務助卿陸士達、謝淑麗群起很當一回事地同調互相呼應。他們的主張沒有克里斯多夫那麼糟,但是就台灣來說仍舊是壞透了。

 

「不獨不武」的中程協議

 

中程協議基本構想是,既然台灣的武力不足以構成嚇阻中國的條件,便以中國最忌諱的台獨嚇阻取代武力嚇阻,形成「不獨不武」的基本架構:在一個中國原則下,臺灣明示自己為中國一部分,不宣布獨立,或者是放棄法理獨立,大陸則承諾不以武力攻打臺灣,兩岸在政治談判前達成一個為期30年或50年的過渡性「中程和平協議方案」。

 

1998年柯林頓在上海當地人士舉行座談,聲明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的所謂的三不政策,柯林頓宣布三不,形同對從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奈伊一直到李侃如等人提的中程協議做了調性的確認。

 

事實上,自從尼克森上海公報後,美國對台灣採取的就已經是三不政策了,只是過去採取戰略模糊,三不形同中美私下默契並不明講,如今柯林頓把他清晰化了,緊縮了迴旋空間,很糟。

 

呼應中程協議,陳水扁主動式的信心建立措施:四不一沒有。

 

飛彈危機剛剛結束,風波又起,李登輝發現江澤民打算在1999年建政50年國慶片面宣布汪道涵將訪台展開一國兩制政治談判。震驚之餘,便先發制人,發表兩國論,北京大為憤怒,宣布無限期擱置兩岸「辜汪會晤」,還揚言軍事鬥爭,戰機兩次越過海峽中線。美國連忙進行「預防外交」。一再呼籲台海雙方自制、避免挑釁的動作,並鼓勵兩岸恢復對話。中美領袖會面,柯林頓既譴責兩國論,也明告江澤民,如果中國訴諸武力,將造成嚴重後果。紛擾之間,美國官員積極和北京、台北溝通。AIT台北處長張戴佑表示,兩岸中程協議一定要有進展。

 

1999年在這樣的氣氛中,形同呼應中程協議倡議,陳水扁強調,雖然中共未必有意和台灣建立互信措施,但是台灣可以採取「主動式的信心建立措施」,2000年就職演說時果然宣布「四不一沒有」-「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保證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強調這樣的「不武不獨」立場之外,並且表示願意和北京「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

 

陳水扁早就「不獨」

 

不獨,對陳水扁來說,不是問題,1987年民進黨全代會審議《417主權獨立決議文》時,陳水扁提出「四個如果」,「如果中共武力統一台灣,本人主張台灣應該獨立」。他言下之意,就正是不獨-中共既然還沒有統一台灣,所以台灣不應該獨立。他這個「如果論」,邏輯上雖然不通,但是立場卻非常清楚就是反對台獨。

 

1990年代,台灣民眾台獨支持度不高,他更因此一直嫌台獨主張是他角逐權力的拌腳石。1999年他一點也不客氣地領導派系人馬沈富雄游錫堃等運作廢台灣黨綱。2000年他勝選總統,雖然最堅強的群眾基礎主力是獨派民眾,但是他仍然得意洋洋地提出不獨不武的「四不一沒」,至於後來接受中程協議,其脈絡也早就可以依跡而尋。

 

他的不幸是,對他四不一沒有的就職演說,北京的回應居然是批評他的不獨不武沒有誠意,認為他把一個中國說成未來,不承認一個中國是現實非常不當,北京還嗆聲對他要聽其言觀其行。

 

2001年柯林頓卸任後,李侃如仍然熱衷穿梭兩岸遊說雙方接受「中程協議」。可是陳水扁立場雖然早己是不獨不武立場,但對於「一個中國」他只願意擺在「未來」,畢竟無法接受李侃如把一中當前提,便婉拒了李侃如。後來李侃如再到台灣,向陳水扁建議中程協議不必有前提。陳水扁就認真對待了。


就職後第3年,2002不獨的陳水扁石破天驚地宣布一邊一國,並不是基本立場的改變,而是為了報復中共搞掉諾魯的邦交。因為宣布一邊一國只是一時氣話,所以等到事件告一段落,很快的,他又改口保證「四不一沒有」繼續有效了

 

只是儘管他原來的立場是反獨,台灣民眾統消獨漲卻是長期趨勢,結果是2004陳水扁聲望雖然低迷,但是台獨支持度持續升高已經不是1990年代可比,因此為了搶救低迷的總統選情,他便提出「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發動台獨調性的公投,他同時邀請中國簽署軍事互信機制。對互信機制北京不予理會,但是對他的公投非常憤怒。他當選連任前後,中國《反分裂法》立法緊鑼密鼓進行,陳水扁非常驚恐,認定北京正在啟動「武力犯台法源」立法,徵兆險惡,於是一面請求宋楚瑜到北京替他「搭橋」建立和平關係 ;另一面由陸委會把原先獨派立場的「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做一個完全悖離原來意思的新解釋,強調他的精神就是李侃如不武不獨的中程協議,將積極推動。

 

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上,不追求法理獨立還是假議題。因為,各國和台灣建交與否,並不在於台灣有沒有去追求法理獨立。(湯森路透)

 

陳水扁想推動「中程協議」

 

當年柯林頓提三不時,台灣藍綠全大大震驚。在柯林頓的戰略中,中程協議和三不是綁在一起的,因此陳水扁居然要推動中程協議,我大大吃驚,便一方面在黨內建議應該要求宋楚瑜去和胡錦濤當面求證所謂的一中各表到底什麼回事  ;另一方面透過總質詢向行政院長質詢陸委員會為什麼要推動中程協議,我指出不武和不獨根本不等價,怎麼可以交易?何況原來李侃如主張中程協議要由美國保證履行,但是現在美國已經不願當保證人了,這樣的協議怎麼行?當時行政院長沒有進入狀況,就直接回答說陸委員會錯了。然而,當然這詢答只會讓陳水扁火大不會改變他的盤算。不久,2005年2月25陳水扁接受美國《新聞周刊》專訪說他認真考慮考慮中程協議。同一天陸委會在官網貼文解釋不統不獨的「中程協議」在概念上和原先陳水扁推動的「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意義相同 。


對於陳水扁、吳釗爕這段時間密集放出的訊息,才幾天胡錦濤就回應了,他向政協台盟、台聯委員強調,「希望台灣當局領導人切切實實履行2月24日重申的四不一沒有的承諾和不進行法理台獨的承諾」。

 

胡錦濤居然和李侃如一樣在台獨中區分出法理台獨,而強調所謂的法理台獨必須放棄,然後兩岸領導人就隔岸一呼一應喚不獨了,氣氛令人窒息。所幸這緊張氣氛居然被李侃如、奈伊等等美國國際戰略玩家當官時的長官總統柯林頓打散了。

 

時間在陳水扁倡議中程協議和胡錦濤呼應陳水扁法理不獨立之間,卸下總統職務的柯林頓來台,陳水扁趁機當面求教中程協議,柯林頓竟大潑冷水,說要由誰來保障協議的效力?柯林頓甚至警告這樣的協議期限一旦屆滿時,如果台灣不願統一,這協議會約束了他們自由選擇的空間與條件,結果協議反而可能成為對岸對台動武的藉口,形成台灣的「大限」。

 

興緻盎然地請教了柯林頓之後,陳水扁終於收起了中程協議的遐想。

 

「只要不追求法理台獨」是個陷阱

 

「只要不追求法理獨立就好」?其實是個陷阱。

 

中程協議非常嚴重的問題多多,還不只是柯林頓向陳水扁當面提醒的那幾點而已。最重要的是,奈伊和李侃如的「只要台灣承諾不追求法理獨立就好」的主張根本是一個陷阱:這是在無從否定台灣獨立行使主權的現實之下,要台灣自已承認擁有獨立主權的現實是有待法辦的非法狀態。這夠過分了。

 

況且,在國際政治的現實上,不追求法理獨立還是假議題 ,因為,各國和台灣建交與否,並不在於台灣有沒有去追求法理獨立,而在各國願不願意做出承認的政治決斷。所以所謂台灣不追求法理獨立就等於若是有國家願意和台灣建交,台灣也應該拒絕。台灣如果採取這種這樣的自我否定的立場固然非常符合馬總統「外交休兵」策略,但是自我否定到這樣的地步,就等於連中國的附庸國的地位都不敢擁有了。

 

這樣,表面上李侃如建議了30年50年不變以保留以後台灣自我選擇的空間;但是維持了50年的「非法地位」後,台灣主權「非法」的地位將牢固化,而成為各國依循以對待台灣的僵固路徑。這一點柯林頓已經犀利地指出了。

 

中程協議對中國太過讓步了,柯林頓只好不了了之。

 

儘管雷根在1982年的817公報中就向中國承諾「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但是引起強烈反彈後,美國除了以後避免再提及之外;雷根還迅速向台灣承諾《六大保證》以求彌補,六大保證的重點是美國不讓中國有透過美國進一步逼迫台灣的空間。

 

陳水扁曾經興致昂揚地想推動中程協議。(本報資料照片)

 

然而柯林頓不只宣布有害的不支持台灣獨立等三不;他以不獨立場推動中程協議更牴觸了了六大保證中美國不做調人、不迫使台灣與中國談判、不會正式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等許諾,這一切都是對中國嚴重的過度讓步。幸而這樣的中程協議在胡錦濤都有所回應的關口,柯林頓的居然意外地回頭阻止,形同繫鈴人最後還是當了解鈴人。

 

國際權力政治是那麼現實,世局是那麼動盪,領袖是那麼善變近利,稍有差池後果就不堪設想,台灣卻能從驚濤駭浪中脫困。回顧起來不免嘆真是天佑台灣。

 

※作者為前民進黨立委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