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增加降雨量,水利署增雨作業小組把握機會,視雲系移動與發展實況,透過人工增雨,將雨量多留在集水區。圖為明德水庫施作情形。(取自水利署)
台灣水情告急,水庫見底外,降水量嚴重不足也是問題所在;各界期待5、6月的梅雨季能為台灣解渴,但氣象達人彭啟明25日指出,中長期的預測,4月的降雨仍將偏少,5、6月偏少的機會也較高,在大趨勢上的環境條件仍缺乏顯著降雨系統的訊號下。
而中央氣象局15日也於「聖嬰展望」更新,指出目前海氣環流顯示,反聖嬰現象已過成熟期,未來有逐漸趨緩的趨勢;但是在降雨的部分,中央氣象局則表示,台灣4至6月附近無明顯降雨訊號,但是5、6月東南部可能雨量會偏多,可是不確定性大。
中央氣象局說明,2月的熱帶海氣環流與1月相似,但是赤道太平洋東西向海溫溫差稍微減小,包括南美沿岸附近已有零星區域海溫回升,以及赤道西太平洋海溫偏暖幅度略降,皆說明反聖嬰仍存在但逐漸減弱。世界氣象組織(WMO)也指出,反聖嬰在2020年10至11月達到峰值,預估此現象持續到2至4月可能性偏小,也顯示反聖嬰現象逐漸減弱。
對於反聖嬰現象後的降雨特徵,中央氣象局曾綜合1989、1999年的反聖嬰案例,指出在反聖嬰後1年,台灣在2至4月的降雨量會略偏少,在5至6月的梅雨鋒面會偏北,整體顯示春雨及梅雨降雨量少。
再分析2021年台灣的降雨量,中央氣象局表示,在大尺度雨量分析方面,北印度洋、南海及菲律賓海在4至6月偏濕,但偏濕的範圍逐月減少,台灣附近則無明顯的降雨訊號;另外,根據台灣測站1979至2020年的雨量分析顯示,5月及6月台灣東南部雨量較多。但中央氣象局也強調,反聖嬰個案間都有不同影響,不確定性大。
彭啟明25日表示,過去2、3天台灣雖然有下雨,但整體而言3月在中南部還是偏少,近期1、2周也都是偏乾,天氣晴朗穩定;就中短期預測,4月的降雨仍將偏少,5、6月的偏少機會也較高,在大趨勢上的環境條件仍缺乏顯著降雨系統的訊號下,只能靠較多零星的降雨事件或午後熱對流發展。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賈新興25日也認為,4月的降雨很不樂觀,且初步看來梅雨季仍以少雨的機率略高,還需要持續關注;另外,4周的預測顯示,到清明連假前少雨的機率極高,初步至4月12日整體降雨條件不利;且他在24日的抗旱會議也提到,這次降雨狀況會比2004、2015年更加嚴峻。
賈新興也指出,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央山脈的地形讓台灣有豐沛的雨量,但因河川短及區域雨量的差異,讓這場仗更硬;而地球發燒更讓水資源成為全球重大的議題,也讓抗旱更常態化,「如何涵養台灣這塊土地的水資源,是未來的關鍵。」
彭啟明也提醒,民眾務必在實際作為上節約用水,做最壞的情境設定,預先做好準備,尤其台中苗栗預計在4月6日開始供五停二,雖然造成不便,但雨量真的不足,能夠調高風險值,多撐久一點來共度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