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國美館梁永斐館長(左6)與出席貴賓合影(國美館提供)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在台中國美館3月27日起盛大展出,展期至7月4日止;並於3月28日舉行開幕式,由國美館梁永斐館長主持,歌德學院代表崔延蕙小姐、桃園縣文化局莊美秀局長、國立高雄大學侯淑姿副教授、影像創作者和何孟娟、曹良彬及謝春德、簡永彬、吳政璋等多位攝影藝術家出席,開幕式邀請國立臺北藝術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林俊吉助理教授現場導覽。
國美館梁永斐表示,攝影是最貼近生活的藝術形式。館內典藏許多攝影作品,過去透過多場攝影展及叢書的出版推廣攝影藝術,由國美館統籌執行的「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也剛開始試營運,讓攝影藝術的研究及推廣能有更好的發展。「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是國美館繼2019年「影像焦慮」特展後再度邀請湯瑪斯˙魯夫來臺辦展,是他在臺灣的首度個展,也是近年來在亞洲最完整的個展之一,展覽包含首度展出的新作《中國樣板畫》系列,展出作品展現了時代性、未來性、創新性、科技性、獨特性,由此次展覽可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亦可看出藝術跨界運用的無窮,歡迎各界來館參觀。
圖說:德國攝影師湯瑪斯.魯夫個展於台中國美館展至7月4日。(國美館提供)
「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由策展人馬丁.格曼 (Martin Germann) 自魯夫 1979 年創作以來的 31 個系列作品中,選出其中 15 個系列共 105組件展出。藝術家及策展人無法來臺,魯夫本人透過遠端視訊與策展人一起提供策展團隊布展建議,更親自參與展覽主視覺的意見與設計過程。
圖說:湯瑪斯.魯夫作品〈感光影像.s.01〉(phg.s.01)(國立台灣美術館提供)
國美館特別感謝台北歌德學院對本展的支持,歌德學院代表崔延蕙表示,魯夫的作品利用不斷改變的數位影像技術紀錄數位時代革命的過程,也透過作品,以及如何對個體與社會認知的影像。本次展出作品包含藝術家深具代表性的系列如《其他肖像》(Other Portraits)、《星空》(Stars)、《負片》(negatives)、《圖檔格式》(JPEG)等,以及首次在亞洲地區展出新作《中國樣板畫》(Tableau chinois),相當精彩。
湯瑪斯.魯夫1958年出生於德國,為今日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創作者之一,在杜塞道夫藝術學院的貝雪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所創的貝雪學派(Becher school)中,是相當多產的成員。他重新定義攝影學中的概念可能性,同時捕捉並質問攝影作為視覺體驗之手法與工具的本質。過去三十多年來,魯夫於其創作中分析人像、裸體、風景與建築攝影等諸多攝影類別的視覺表現。他利用自己的類比及數位相片、電腦生成影像,及自科學資料庫、印刷媒體和網路上揀選的影像,進行這些探究。八〇年代時,他幾乎只以類比相機創作,直到九〇年代數位影像科技更加盛行後,即更加涉入數位視覺疆界的不同領域。魯夫的藝術創作出發點並非直接映照現實,而是攝影媒體那生成與操弄影像的性質,如此極端批判又具省思之攝影手法貫穿了他所有作品。
本展在策展人馬丁.格曼的規劃下,分為五個章節進行展示,分別為(1)系列創作:《中國樣板畫》;(2)攝影史;(3)天文學;(4)影像類型;(5)新聞報導。展覽並未採取歷時性的觀點,而是從藝術家開始運用不同檔案庫的時期切入,本次展出作品大多是藝術家運用在電腦中產生、或在網路上公開傳播及開放取得授權的數位影像,轉變為魯夫自己獨特的攝影風格美學。
(國美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