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棉花田。(湯森路透)
中國與西方關於新疆棉花的爭端越演越烈,歐美各大成衣品牌陸續宣布不再使用新疆棉花,而中國則在3月26日大動作發動愛國主義浪潮抵制H&M在內的多家國際品牌,迫使許多藝人紛紛切割,一系列事件使得全球棉花產業以及中國在其中的位置躍上眾人關注的焦點。
從數據來看,全球主要棉花生產國依序為印度、中國、美國與巴基斯坦(巴西在2020年產量反超)。印度佔了24%產量,中國次之約22%。
從這個數量而言,美國制裁將導致全球約五分之一的棉花產量在制裁之下。
不過,根據中國《華爾街見聞》指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費國,2020年中國總共生產591頓棉花,但總需求卻高達780萬噸,餘下的缺額必須由國外進口來補足。
同時,中國也是最大的紡織生產國,許多工廠給H&M、NIKE等國際廠牌做代工。由於目前國際廠商都要求代工廠必須出示棉花產地證明,而新疆棉花拿不到該證明,因此中國成衣廠商恐怕的從國外進口棉花。
再來看中國的新疆都產自何處。根據中國統計局2020年最新數據,新疆生產的棉花已經達到中國年產量的87%,而其他西部省分緊僅佔據不到15%,意味著美國制裁新疆棉花,就等於制裁整個中國的棉花產業。在川普任內,第一波對中國25%懲罰性關稅已經涵蓋了棉花,儘管中國棉花甚少出口到美國。
《人民日報》一份2019年的報導中指出,中國棉花品質低,成本高,因此面對美國、澳洲等外國棉花的激烈競爭。報導指出,中國棉花大多重量不重質,棉花技術的落後導致中國棉花供需長期不平衡,一方面需求非常高但國內生產的棉花品質不夠,一方面國內棉花不斷增產,最後只能國家收購儲存。
即便如此,新疆生產的棉花依舊是中國最高級的棉花,據稱纖維長、強度高。而棉花集中高度生產也使得棉花成為新疆經濟的重要產業。
根據兵團屯墾經濟研究中心一份2019年報告,新疆「三級產業」中,在2016年第一產業為17.1%,第二產業為37.8%,棉花的生產與加工應屬於農業和工業被劃歸在第一與第二產業。中國外交部在反駁外界指控時稱,新疆的棉花採收已經達到40%使用機械化採收。不過這比例在美國是99%,幾乎完全採用機械化採收。
儘管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棉花出產國,第一大紡織製造國,但棉花的產業規則制定權卻不在中國手上。
此次棉花風暴的核心組織之一是總部設於日內瓦的非營利組織良好棉花發展協會(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由世界自然基金會於2005年所創立。該組織目的在於推廣良好的棉花種植標準,河左夥伴包括主要的服飾廠商、生產商,甚至美國國際開發署等政府單位。到了2017年已經擁有1197名成員。
中國廠商在2013年陸續加入該組織,接受國際標準,不過由於新疆棉花風暴,中國網民這次也呼籲抵制該組織。
《BBC》報導稱,2020年10月,BCI以強迫勞動的持續指控為由,停止給予新疆自治區的棉花執照與保證,然而該份BCI卻刪除該份聲明。但BCI的上海分部在事件爆發之後,發出聲明表示沒有發現強迫勞動的證據,與總部不同調。
美國制裁與新疆棉花拿不到BCI認證會打擊到中國棉花產業嗎?
短時間恐怕看不出來,首先新疆棉花未來可能只能供應中國國內需求,由於中國發改委有給棉花訂定官方收購價格,因此新疆的棉花產業應該不會有失業潮的問題。然而,這恐怕給當前正欣欣向榮的中國棉花相關紡織產業潑了一桶冷水,《人民日報》於2021年1月一篇報導中指出,中國紡織出口創新高,纖維加工佔全球50%、化纖為產量高達70%,紡織工業成為中國佔據世界先進位置的五大產業之一。
在西方制裁之下,如果接單給國際品牌生產的中國廠商將被迫購買外國棉花,紡織產業本身是一個利潤微薄的產業,如此一來恐將大幅限縮中國廠商的利潤空間。然而,也有說法稱中國的紡織產業正逐漸往勞動力更低廉的東南亞移動,將可以抵銷相關衝擊。
如果美國與中國的「相互抵制」擴大,未來中國棉花產業或分為「給國內市場用新疆棉花」與「給國際市場用進口棉花」兩塊。無論結果為何,棉花產業也成為地緣政治的衝突點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