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過去的任何時刻相較,現在的我們,更要將女性主義(feminism)視為民主的根基,而不是一時的熱潮。」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在川普(Donald Trump)就職前夕,女權運動者們這麼說道。
事實上,對於女權運動者來說,2017年1月20日不只是川普的就職典禮,更為充滿挑戰性的4年揭開序幕。作為標誌性的開始,在就職典禮隔日,關心女權的人們將於華盛頓(Washington, D.C.)舉辦「女性遊行」(Women's March)。此次活動預計將吸引超過20萬人齊上街頭。
The Women's March on Washington is expected to be the largest inauguration-related demonstration in U.S. history https://t.co/kDwX5do7So pic.twitter.com/iH0uIjmRUy
— The New York Times (@nytimes) 2017年1月21日
這空前的規模,或許可以視作人們對川普任內女性權益的憂慮;事實上,川普團隊的表現,似乎也證明了,他們的憂懼並非毫無緣由。
舉例而言,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儘管有約70%的美國民眾支持「羅素韋德案」(Roe v. Wade,該案認為婦女墮胎權益,應受到憲法隱私權的保護),川普仍承諾會任命反對墮胎的大法官。此外,共和黨國會議員也保證將停止支助美國計劃生育聯盟(Planned Parenthood),而該聯盟為許多低收入婦女提供了必要的醫療服務。
更有甚者,川普提名的勞工部長,同時也是CKE餐飲連鎖集團執行長普茲德(Andrew Puzder)曾表示,自己反對提高最低基本工資。然而,根據美國婦女法律中心(National Women's Law Center)統計,在美國,領取最低基本工資的勞工裡,有3分之2是女性。
「真的會有很多女人,在這個政府的執政之下面臨死亡。」女權運動者芙萊德蔓(Jaclyn Friedman)表示。她更指出,若是川普和共和黨人廢除《平價醫療法》(Affordable Care Act,又稱為「歐巴馬健保」),將嚴重影響女性受保權益。
上述的案例僅是冰山一角,層出不窮的類似事件,讓女權主義者擔心,在川普的執政下,社會上厭女症(misogyny)的情形將更加惡化。此外,她們也認為,「川普當選」一事,在某種程度上,便已經反映出性別歧視。
Speakers and musical guests at the #WomensMarch to include Gloria Steinem, Janelle Monáe, Cecile Richards, and more: https://t.co/ISenVT3yyP
— Vox (@voxdotcom) 2017年1月21日
休士頓大學城中校區(University of Houston-Downtown)心理學教授安德森(Kristin Anderson)在她的著作《現代厭女症:後女性主義時代的反女權》 (Modern Misogyny: Anti-Feminism in a Post-Feminist Era)中寫道,對女性的性別歧視可以分成兩種:「敵意的性別歧視」(Hostile Sexism)與「善意的性別歧視」(Benevolent Sexism)。
前者猶如公開污辱女性,如川普諷刺主持人凱莉(Megyn Kelly)適逢生理期;後者則比較隱而未顯,因為這種歧視雖然立基於男性優越感之上,表現出來的樣子,卻顯得像是某種「恭維」,如認為女性比較善於養育等。許多人認為,這種性別歧視影響了希拉蕊(Hillary Clinton)的選情。
Wayne Barrett in August 2015: Trump's Megyn Kelly comments are a small sample from his tumultuous history with women https://t.co/MRJFgi7XOH pic.twitter.com/nfPD0lf8pe
— New York Daily News (@NYDailyNews) 2017年1月20日
「我們必須要說一些沒人說的話。也就是說,人們不投給希拉蕊,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性別歧視、厭女症,以及對強大女性的觀感。直到今日,性侵害的行為仍不被追究,而女性則被貶損為更衣室的玩笑。(此處指川普稱自己所言『可以抓漂亮女性私處』等話語,只是男人之間的『更衣室閒談』)」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UCLA)性別研究教授威廉絲(Juliet Williams)這麼說道,「這些議題就擺在美國人眼前,但是很多人還是沒注意。」
雖然許多川普支持者表示,他們投給川普不是出於性別歧視。他們可以接受女性入主白宮,只要不是「那個女人」(指希拉蕊)。對此,準備在「女性遊行」上表演的47歲的洛杉磯藝術家史蒂妮特(Lara Schnitger)直言道,「你不需要投給一位女性,但是你怎麼會投給一個說『自己可以抓女性私處』的男人?」
儘管許多人仍難以接受,川普當選已經是無可改變的事實。而在這種情形下,許多人便將希望寄託在川普的長女伊凡卡(Ivanka Trump)身上。
紐約企業董事會女性論壇(Corporate Board Initiative for the Women's Forum of New York)領導人艾莉表示,女性不該低估伊凡卡對她父親的影響力。「我在伊凡卡身上看到機會。她是一個頭腦清楚、能言善道、親切高尚的女性。她自己經營公司,也組織了家庭,而且川普願意聽她講的話。」艾莉說道,「身為女性,我想我們可以團結起來,關注她所倡導的事情。」
事實上,打從競選期間開始,伊凡卡支持帶薪育嬰假的行為,便為她贏得了不少掌聲。然而,也有人批評道,這對於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實際效用不大;此外,只對女性提供帶薪育嬰假的作法,更加強了「帶小孩是女人的工作」這種刻板印象。
對於許多女權主義者而言,這種「半調子」的情形,正是伊凡卡「兜售女性主義,以此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證明,正如同伊凡卡用「#工作的女人」(Women Who Work)作為口號,來推銷自己的同名時尚品牌一般。
芙萊德蔓便表示道,「川普提倡,而且非常可能實行的政策,都站在女性主義的反面。我不在乎那些象徵,比如說有一位女性在那裡做了什麼,我也不在乎他們想讓伊凡卡成為美國公主,我關注的是,他們實際上到底做了什麼。」
也因此,芙萊德蔓對於川普的競選顧問康薇(Kellyanne Conway)的評價也是如此。「康薇是一位女權運動者這件事也是如此,這只是個裝點門面的象徵,無法真正有所助益。」芙萊德蔓說道,「這就像是說,『我有一位非裔友人,所以我不會是種族主義者。』一樣。希特勒也有喜歡的猶太人,但這不表示他沒有屠殺600萬猶太人。
川普團隊中,有一位女性位居要職,不代表川普沒有厭女。我們不是笨蛋。重要的不是一位女人『擁有權力』,而是她如何『運用權力』。」
然而,也有許多人批評自由派人士,在為希拉蕊的敗選哀嘆的同時,拒絕承認康薇的成功。畢竟,康薇可以說是第一位操盤總統大選,並為團隊贏得勝利的女性。
「我認為康薇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女性。」32歲的奧哈黛芙(Maggie Alhadeff)這麼說道。奧哈黛芙表示,自己在民主黨初選(Democratic primary)時支持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普選(general election)時偏向史坦(Jill Stein),最後則支持川普就任。
TOMORROW, 10 a.m.- 5 p.m. ET: Join me and a line-up of social-movement organizers for how to resist the oligarchy: https://t.co/a03hnWnY5W pic.twitter.com/DlEMMJvI4z
— Dr. Jill Stein (@DrJillStein) 2017年1月21日
「我討厭叫別人『冷靜』,但是大家靜下來想想吧,這不是什麼恐怖危機,他不是希特勒、不是撒旦,他只是個人。而且有很多女性都支持他。」
然而,從這次「女性遊行」的規模來看,奧哈黛芙的呼籲似乎無法說服所有人。根據研究美國總統大選的歷史學家波迪(Mike Purdy)預測,「女性遊行」將會盛況空前。
波迪表示,少數可以與之相較的示威遊行,會是19691和1973年,尼克森總統(Richard Nixon)就職時的反越戰抗議行動,以及2001年和2005年時,抗議布希總統( George W. Bush )選舉爭議,以及反對伊拉克戰爭的遊行。
然而,這場規模空前的遊行,在籌劃期間也曾飽受批評。事實上,「女性遊行」一開始在臉書發起時,曾因沒有白人以外的女性作為籌劃者而飽受批評。
在此情形下,該團隊找了非裔美籍人權運動者瑪洛麗(Tamika Mallory)、紐約阿拉伯裔美國人協會(Arab American Instituteof New York)負責人薩爾叟(Linda Sarsour)等人加入。
"This effort is not anti-Trump," [co-founder Tamika] Mallory said. "This is pro-women. This is a continuation of... https://t.co/cIr8UlF717
— LiveYourDream.org (@LYDorg) 2016年12月27日
籌劃團隊也發表了這場運動的「總體原則」(Unity Principles),其中,他們認為,「性別正義也是族群正義,也是經濟正義。」
也因此,雖然這場運動曾因「缺乏明確的目的」遭到批評。然而,有人則認為,正是如此,才能讓不同群體的女性都加入這場運動。
「是時候該讓議題更寬廣了。」籌劃者表示,這也是為何「多元交織性」(intersectional )一詞已經漸漸被收錄到辭典中。
「多元交織性」讓我們理解,女性的多重身份,如種族、階級、信仰、性取向等,會影響到她們受壓迫和歧視的經驗。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白人女性所遭受的壓迫,可能就比貧困的非裔跨性別女性來得少。
馬里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種族與性別協會(Consortium on Race, Gender and Ethnicity)負責人贊芭娜(Ruth Zambrana)便表示,非白人的女性長久以來,都在爭取在女權運動中的發聲權。
「1971年,在紐約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我們走出了一個滿是白人女性的會議,因為他們在討論如何在公司中晉升,而我們則在討論如何讓非裔和拉丁裔的女性從高中順利畢業。」
ICYMI, another great speech from #MerylStreep - her 2010 Barnard Commencement Address https://t.co/gFynnXqt8G
— Barnard College (@BarnardCollege) 2017年1月9日
而45歲的臨床治療師楊(Jennifer Young )則表示,自己參與「女性遊行」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她了解到,不同膚色的女性受到的性別歧視是不一樣的。「我覺得身為白人女性,我有責任讓像我這樣的人意識到我們的優勢。」楊這麼說道。
從上述的情形來看,「女性遊行」會是一場歡迎所有人參與、也開放多元議題討論的大型集會。希望讓大家在川普就職後的華盛頓,重新想像她們所身處的國家。
「一方面來說,現在的情況看起來非常恐怖。所有可能的惡夢好像都會成為現實。而且不是一個惡夢,而是一連串的惡夢。」曼哈頓社區學院(Borough of Manhattan Community College)教授麥克法登(Syreeta McFadden)表示,「但是好處是,這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都是個好機會,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News]
— SWISH International (@SWISH_INTL) 2017年1月20日
Tamika Mallory x Carmen Perez x Linda Sarsour Talk The #WomensMarch On The Breakfast Club | via YouTube https://t.co/cqMWC90kPh pic.twitter.com/WtEmURbCVm
芙萊德蔓則表示,她雖然對這種情況感到恐懼,但在未來的4年裡,她不會被嚇到什麼事都不做。「就我的感受來說,我覺得憤怒與希望交織在一起了。」
儘管憤怒,只要抱持希望,便不會是世界末日。正如同1月18日,歐巴馬被《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記者問到,他和蜜雪兒(Michelle Obama)如何跟女兒談川普當選的事情時,歐巴馬是這麼回應的。
Hours before leaving White House, President Obama and first lady asked for ideas on presidential center in Chicago. https://t.co/7446IF3Zvp pic.twitter.com/82TRnTcHUX
— Chicago Tribune (@chicagotribune) 2017年1月20日
「她們相當關心,並且堅信母親在為希拉蕊助選時所提倡的價值。因為這跟我和蜜雪兒一直以來的家庭教育是一致的,也是我們要求她們日後選擇伴侶時要注意的部分。但是我們也試著教導她們『恢復力』和『希望』。除了世界末日本身,沒有事情會是世界末日。你現在被擊倒了,那就站起來、清理一下,然後重新回去工作。」
【加入上報國際圈,把世界帶到你眼前!】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