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台鐵改革的漫漫長路 工會不應成為阻礙

朱徵煦 2021年04月16日 07:00:00
台鐵改革的延宕,不僅是選舉時程打亂了政治人物的注意力,也同時面臨台鐵內部的負隅頑抗。(攝影:蔣銀珊)

台鐵改革的延宕,不僅是選舉時程打亂了政治人物的注意力,也同時面臨台鐵內部的負隅頑抗。(攝影:蔣銀珊)

僅在太魯閣事件一週內,總統蔡英文與政院皆明確表示要對台鐵做出全面的改革,包括由政府來承接台鐵的龐大債務,包括長短期債務、員工退撫金、優退加發等。而在組織上,政府也提出了要將台鐵公司化的明確承諾,徹底的解決台鐵公司文化的問題,儘管遲了2年,但至少跨出了正確的一步。

 

值此舉國哀悼之際,台鐵的改革因為又一次重大事故而成了重要的政治議程,而事實上,這些問題和改革方向早在2年前的「台鐵總體檢報告」都能看到解方。台鐵改革的延宕,不僅是選舉時程打亂了政治人物的注意力,也同時面臨台鐵內部的負隅頑抗。

 

台鐵公司化並非首次喊出。早在2001年,台鐵公司提出公司化草案向交通部報告。2002年9月交通部成立「台鐵公司化專案小組」,計劃先完成台鐵公司化,三年內待台鐵公司體質改善,再進行民營化。工會為了反對台鐵公司化,2003年動員2千人到台北車站外抗爭陳情,同年9月通過罷工決議,讓政府將公司化政策踩了煞車。

 

時過境遷,20年後政府再次喊出台鐵公司化,工會又是第一時間跳出來反對,不同的是,現在的台鐵有兩家工會,分別為「台鐵企業工會」與「台鐵產業工會」,在爭取權益上取徑不同。台鐵產工由於與具有勞運戰力的外部工會桃產總友好,甚至在2018年桃產總在北車臥軌抗議時,身為台鐵員工的台鐵產工理事長王傑都跳出來聲援。而長期在台鐵內部互相競爭代表性的兩家工會,難得在「反公司化」達成一致口徑,。

 

台鐵的全名為台灣鐵路管理局,主事者為局長而非一般公司的董事長,其員工適用「交通事業人員任用條例」,任用途徑有「鐵路特考」與「台鐵營運人員考試」兩種途徑進入。台鐵內部員工屬廣義公務員,但非適用一般公務員的簡薦委制來規範其職級等第,在身份上也具備了一般勞工的身份。

 

由於長期以來台鐵的定位不清,員工身份適用公務人員退休法。台鐵公司化的改革,首當其衝的即是台鐵員工的公務人員身份,連帶影響的也是其退休金計算。無獨有偶,台鐵多年財政的沉痾亦源自龐大的退休員工退撫金支出,光是每年台鐵兩百億左右的票務收入,就有近五十億要支出到退休人員的退撫金負擔上,而過去累積的退撫金債務總額,也有近兩千億之譜。也就是說,即便台鐵在本業上做得再好,龐大的債務都還是將台鐵推向破產之路。

 

台鐵在財務上的重大沉痾,不能歸咎為意外發生的直接因素,但平心而論,卻是台鐵制度性問題的遠因之一。長期因公務任用上的限制、政策性負擔,無法透過組織改革來回到合理的票價調整機制、路線規劃,就難以解決台鐵長期的財務問題。

 

即便台鐵工會紛紛也跳出來支持台鐵改革,但是他們支持的都是在沒有進行「公司化」下的局部改革,台鐵的工會的說法都是不需要公司化也可以做到大部分的改革,更認為公司化就是政治力介入。試問,台鐵目前直接下轄交通部,局長由交通部派任,難道就不是政治力介入嗎?

 

台鐵工會過去各項抗議行動,都是一股讓政府不得不重視的勞運力量。然而,這些力量的展現,卻是阻擋台鐵本身改革的最大因素。台鐵員工擔心的公司化後會影響到包括年資計算、待遇福利等,相信社會都願意在改革過程中給予優待與支持,但不應成為工會來抗拒公司化的理由,更不應揚言罷工來威脅社會。

 

幾年內台鐵發生了多次如此重大的事故,才再次點燃了改革的希望。乘客的安全與員工的福利待遇,社會都願意給予支持,難道工會還是只願意選擇其一嗎?

 

※作者為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