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空軍的作戰環境分別是海上、島嶼和空中,三個軍種進行有史以來第一次聯合演訓,顯示美軍已針對可能的軍事衝突預作準備。(翻攝自U.S. NAVY)
航艦打擊支隊(Carrier Strike Group, CSG)和兩棲待命支隊(amphibious ready group, ARG)是美國海軍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前進部署(forward deployed)力量。前者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巡防艦、核潛艦以及艦上的各式飛機;後者有兩棲突擊艦、兩棲船塢登陸艦,並裝儎海軍陸戰隊遠征隊(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 MEU)。
2020年3月,羅斯福號航艦(USS Theodore Roosevelt, CVN 71)經歷新冠肺炎(COVID-19)風波之後,於2020年底恢復在西太地區的部署任務,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Theodore Roosevelt CSG, TRCSG)是美國海軍第七艦隊應對地緣政治戰略最主要的力量之一。本文透過對TRCSG和與之配合的其他支隊以及與他國艦艇的操演活動,分析其任務的戰略意涵。
羅斯福號航艦、羅素號驅逐艦(USS Russell, DDG 59)和邦克山號巡洋艦(USS Bunker Hill, CG 52)組成第9航艦打擊支隊(9th CSG,亦稱TRCSG)於2020年12月23日自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基地啟航,進入西太平洋海域的相關活動地點及演訓任務如下表:
海軍服勤艦艇於巡航期間除維持正常的裝備保養之外,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訓練。依對象可區分為單艦訓練、多艦訓練、協同訓練、聯合訓練;依類型可以區分為水面作戰、反潛作戰、防空及反飛彈作戰、防化生放作戰、反制多重威脅作戰等等。2021年2月1日,尼米茲航艦打擊支隊(Nimitz CSG,第11航艦打擊支隊)結束在中東地區的前進部署任務,於返回西雅圖布雷默頓港之前,航經南海執行「航行自由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FONOPs),並選擇於黃岩島附近水域與前去會合的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進行「雙航艦支隊」協同操演。同樣的,在印太地區活動的美軍艦艇都會繞行南海,落實美國「自由與開放」的印太戰略。
日本與美國具安保同盟關係,雙方在軍事領域上的合作始終非常密切。因此,除了年度計畫性的聯合演訓之外,也經常會有非計畫性的聯合操演。2021年1月15日,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與日艦進行了包括聯合水面打擊作戰、聯合防空與反飛彈、海空協同反潛、指揮與管制(command & control, C2)等有別於「通過操演」(PASSEX)在內的高階操演項目。雖說這次美日海上聯合操演屬於非計畫性質,由於雙方軍事合作具有悠久及密切的歷史傳統,因此透過安排好的通信鏈路即可在雙方巡航階段完成具體的操演計畫,並在預定的時間和海域付諸實施。
美國海軍艦艇兵力通常都在同一支隊(group)集中運用。例如,隸屬航艦打擊支隊的各艦往往共同編隊,執行相同的任務;隸屬兩棲待命支隊的各艦亦然。美海軍具全球反應能力,各支隊與多國聯合作戰及跨戰區指揮管制的機會越來越多。為因應多個戰區(multiple theaters)兵力部署的需要,並滿足不同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的作戰需求,美海軍在最近幾年改變兵力部署方式,新增「分散配屬」(disaggregated operations)和「分散配置」(split operations)兩個用兵模式:前者係將部分艦船配屬於不同戰區,接受不同指揮鏈的作戰指揮;後者是指相同支隊的艦船分散部署於200浬之外(大約是直升機有效的作戰半徑範圍),以利發揮最大的戰術效益。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與馬金島兩棲待命支隊(Makin Island ARG)於3月22日進行「分散配屬」和「分散配置」演練,主要是以無線電和衛星通信實施指揮與管制,4月9日在南海則進行類似雙航艦支隊的聯合操演。
「通過操演」是美國與他國艦艇海上相遇時進行聯合操演的模式之一,特別是與非同盟但友好的國家艦艇。採取這種模式是因雙方艦艇「不期而遇」,在時間相對有限的情況下,事先無法充分討論演練的細節,基於雙邊友好關係而進行的一種簡單操演,目的是確保兩國海軍在戰爭或人道主義救援時能夠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演習的內容通常包括無線電話聯絡、燈號操演、旗號操演、人員救生、戰術運動操演等等,最後編成「友好隊形」(friendly formation),一起航行一段時間後解散編隊,各自脫離,恢復執行原任務。
與他國海軍艦船進行「通過操演」,通常必須透過高層戰略對話取得共識,並簽署協議律定相關操演規範。對於關係較好的非盟國海軍,也可能在前述的基本項目上增加一些難度較高的操演。例如,3月28日印度海軍雖然只是派遣一艘濕婆神號巡防艦(INS Shivalik, F47)與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進行「通過操演」,仍然實施了聯合反潛、空中作戰及指揮管制整合等較高階的操演項目。
美國以艾森豪號(USS Dwight D. Eisenhower, CVN 69)為首的第十航艦打擊支隊(10th CSG),包括蒙特瑞號巡洋艦(USS Monterey, CG 61)、米徹爾號(USS Mitscher, DDG 57)和哈德納號驅逐艦(USS Thomas Hudner, DDG 116)於4月1日通過蘇彝士運河進入紅海。同日,駐中東地區的馬金島兩棲待命支隊離開巴林,第五艦隊旗艦指揮權移交給艾森豪號航艦,並於於4月8日通過麻六甲海峽進入南海行使「航行自由行動」,4月9日於南沙海域與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進行「類雙航艦」操演,演練不同部隊間之協同作戰能力;兩棲待命支隊裝儎的陸戰遠征隊和兩棲登陸車輛可能執行泛水和航渡演練,部分演練可以為5-6月間於阿拉斯加進行的三軍聯合演習預作暖身和練習。
此後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繼續執行在西太海域的前進部署任務後,將駛橫須賀整補,並於5月前往阿拉斯加海域與馬金島兩棲待命支隊、第15陸戰遠征隊和空軍第11航空隊(11th Air Force)進行史上第一次聯合軍事演習,以驗證三個軍種聯合的整體作戰構想;而馬金島兩棲待命支隊完成於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以及與TRCSG聯合操演後,則循巴士海峽、關島、夏威夷航線,駛返聖地牙哥,並適時搭載第15兩棲遠征隊沿美國西岸北上阿拉斯加操演。
2021年以來,羅斯福航艦打擊支隊三度進入南海,再從TRCSG和Makin Island ARG、個別軍艦刻意航駛南海進行「航行自由行動」和軍事演習,以及從即將進行的海軍、陸戰隊和空軍首次聯合演習的情況觀察,其行動戰略劍指南海的針對性相當高,分析如下:
第一,美國一方面透過「航行自由行動」制約南海周邊國家對於海洋權益的過度聲索;另一方面以實際行動展現對南海周邊國家的支持以及維護區域安全的決心。
第二,「雙航艦」的組合未必都是由航空母艦組成,也可能一個是航艦打擊支隊,另一個是兩棲待命支隊;不同能力的「雙航艦」組合,意味著遂行的任務性質與目標不同。
第三,美國海軍、陸戰隊和空軍的作戰環境分別是海上、島嶼和空中,三個軍種進行有史以來第一次聯合演訓,顯示美軍已針對可能的軍事衝突預作準備。
※作者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所政策分析員。本文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本評析內容及建議,屬作者意見,不代表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