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部沿海的離岸風場。(資料照片/蔣銀珊攝)
近來,有科技業者主張將風場設置在航道與白海豚保護區之間,聲稱可以降低既有航道噪音對白海豚的影響。有開發商向本報透露,此論點大有問題,從過去研究可知,離岸風場若在近岸白海豚棲息地周圍打樁施工,有可能損害白海豚聽力。
開發商也指出,有關部分人士提到船舶航行的噪音會影響白海豚,實際上對白海豚的影響極低。只要航道距離白海豚生存區1到3公里以上,對白海豚的聽力並無影響,且航行在水深超過30公尺以上,對白海豚更沒有碰撞風險。
據台大獸醫學院副教授楊瑋誠的研究結果顯示,風場打樁音量對海豚免疫功能有影響,若水下噪音聲曝值(SEL)138分貝以上就會抑制海豚免疫力。此外,根據The Northwood Resource 的研究,打樁中心點的噪音可高達180到190分貝,需距離打樁中心點超過約20公里左右,打樁噪音才可降至138分貝以下。
目前風場施工皆承諾安裝氣泡幕,可將打樁噪音降至160分貝,水下噪音也會隨著距離增加而遞減,從1公里增至2公里時,噪音遞減量為6分貝。換言之,風場離海豚棲息地至少要超過8公里,甚至要超過20公里以上,才是友善海豚的規劃,否則打樁的水下噪音可能影響海豚聽力衰退、行為反應或免疫力下降。
開發商表示,目前並無研究顯示船舶對於鯨豚產生聽力影響,主要是因為船舶的航行噪音大多低於140分貝,遠低於打樁噪音對白海豚的威脅。根據苗栗外海規劃中的風場,在2020年9月所做的水下噪音量測資料,位於南北慣用航道量測點(ZM-3與ZM-4)的船舶航行噪音大多低於140分貝,而目前船舶航行的慣用航道也距離白海豚保護區約3公里以上,於白海豚保護區(ZM-5) 量測到的水下噪音僅110分貝。
從香港與國外的研究來看,船舶對於白海豚的威脅,主要是船舶碰撞。但台灣目前船舶主要航行慣用航道的水深在50公尺以上,白海豚在西岸主要洄游區域為離岸3公里內、水深小於30公尺的區域,慣用航道所在區域對白海豚造成的碰撞風險非常低,過去也沒有發生船舶在慣用航道航行與白海豚碰撞的案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