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宮廟納歸軍方動員是正確的國防戰略

王文勝 2021年04月22日 00:00:00
國防部此時先喊出納管宮廟義勇進入動員體制,算是軍方戰略路線的改變並且發動戰略奇襲。(取自白沙屯拱天宮臉書)

國防部此時先喊出納管宮廟義勇進入動員體制,算是軍方戰略路線的改變並且發動戰略奇襲。(取自白沙屯拱天宮臉書)

在此先聲明,本人身為退役軍官,以下訊息只是個人的戰略推演,以及背後勢力的拉扯、角力的推演,因此絕非內部消息與軍事機密。防衛後備動員署的意義,背後牽涉我國國防部與中國之間的角力。

 

防衛後備動員署的意義不單純只是動員後備軍人在戰時出動應戰,而是更廣泛的將社會上各種力量與團體直接歸國防部列管和管制,將宮廟義勇的力量納入,算是戰略上的奇襲和先發制人。過去國防部確實有將警方、消防的義勇人員納入編制,但宮廟沒有納編的狀態下,讓我們長期處於戰略劣勢。

 

首先宮廟之所以是一大缺口,主要是因為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大型著名廟宇之外,許多宮廟在進入21世紀10年代之後面臨轉型,但因為資金不足,所以中國的資金與繞境市場誘因出現後,規模不大的宮廟立刻成為中國的傀儡,一開始先給予大量資金邀請期前往中國舉行繞境順便「謁祖」,繞境一次的收入極其可觀,臺灣隨便一次遶境都可以自發出現近8萬人參與,中國要一口氣動員個幾十萬來參加一個臺灣宮廟的繞境並非難事,對許多嗷嗷待哺的宮廟來說,這是很大的市場和援助。

 

而臺灣的宮廟過去和東南亞各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和泰國的宮廟往來密切,通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宗廟與金門的宗祠關係密切、印尼的媽祖廟、關帝廟、孔子廟也諸多來自台灣廟宇的分靈,中國現在更透過被收買的宮廟,所以臺灣的宮廟是很重要的節點,國防部此時先喊出納管宮廟義勇進入動員體制,算是軍方戰略路線的改變並且發動戰略奇襲。

 

雙方的戰略角力模型如下:

 

 

因此把各方因素考慮進去之後的模型呈現如下:

 

 

但是如果將宮廟的部分從中國抽離換成納置國防部就會變成這樣:

 

基本上國防部與國家安全局分別擔綱軍事與國家安全兩個大門,而他們要面對的敵人是擁有14億(帳面數字所稱)廣大市場且同時可以給予大量統戰金援的中國,有市場、金援就會讓大部分泛藍的企業與親中的買辦站隊中國。

   

從雙方戰力比較來看,國防部下屬單位包含各軍種司令部,憲兵、後勤與後備指揮部,緊接著就是陸軍各軍團、海空軍各基地;中國可掌控的就更加綿密,將金錢透過第三方灑給宮廟,宮廟深厚的社會信任基礎和周邊利益再帶動鄰里謠言系統、組織動員系統、基層政治人物影響力等,這些系統的綿密與宮廟脫離不了關係。

 

宮廟的重要性在於,我們的社會原本就是逐宮廟而居,宮廟是所有基層組織動員出來完成一件事情的最大動力,鄰里長選舉和服務都無法逃離宮廟因素,所以從宮廟將節點切斷,中國的統戰成本就會升高,嚴格來說,國防部將宮廟納編動員,中國就少了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統戰效能。而相反宮廟強大的動員能量反而成為後備軍人的助力,彼消此長,中國可以說敗下一陣。

 

事實上宮廟也是為了自己的生計在考慮,不可能在重要節日時我們寄託於牠尋求信仰上的皈依與勝利,但是平時沒事時就把宮廟置於一邊,毫不考慮這間宮廟的財源,相對佛寺,宮廟信仰分散,財源也就更加分散,因此倘若我們的政府或軍方沒有介入納管,宮廟被中國市場吸引、受不了人民幣誘惑也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回頭來說,國防部此時作該決定不單只是戰略突襲,二方面來說武漢肺炎的疫情和非洲豬瘟的疫情都讓中國的資金與廣大的市場誘因無法影響到臺灣,趁此時將最具關鍵性的宮廟系統納歸軍方動員,不僅時機點剛好,也是國防戰略改變的重要轉折點,因為宮廟畢竟身在臺灣、長在臺灣、信仰的根也在臺灣,我比較感嘆的地方是如果國防部再早個5至10年出手做這件事情,可以早一點把拔樁,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趁現在中國無法持續輸送利益的當口趕快主動出擊,這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無疑是加上一道防護鎖。

 

※作者為退役少校政治作戰官,目前在印度金德爾大學念博士班。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