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2007 © Giulio Nesi, Sex in Bologna (dove guardi?)@ Flickr, CC BY-SA 2.0.)
年齡介於十到十七歲的孩子,有超過百分之四十都曾經在網路上看到 A 片,很多都是不小心看到的。另外,有一項針對八百多名學生,名為「XXX世代」的調查則顯示,到了大學階段,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男生,以及三分之一的女生都曾經在前一年看過 A 片。
一方面,我遇到的那些女生都知道 A 片的真實性,就像職業摔跤一樣,可是就算是知道了,還是無法阻止她們拿 A 片當指南。老實說嗎?我實在心痛很多女生第一次看到的 A 片,居然是《兩女一杯》這種迷戀糞便的影片。即使她們看到的實際上是香草冰淇淋不是真正的糞便,卻還是學到了女性的性只為了男性的益處而存在。
所以,當我聽到某些女生吐露的心聲時,著實感到憂心忡忡。例如一個高一女生吐露:「我看 A 片,是因為我是處女,我想弄清楚性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還有一個高中生則是解釋她「看 A 片是為了學習怎樣口交。」有個大一新生則告訴我:「看 A 片有好處啊:沒看過 A 片之前,我可不知道女生可以潮吹。」
這也透露 A 片具有解放的效果:例如異性戀的男性看 A 片,會比同儕更贊同同性婚姻。但是另一方面,這些男性也更不可能支持女性平權運動。至於十幾歲的男孩子,若經常觀看 A 片,也容易心態偏差將性愛視為純粹的身體行為,將女生當作「玩物」。觀看 A 片的男生,比同儕更容易根據自己征服「辣」妹的能力,來衡量自身的男子氣、社會地位、以及自我價值。
述說自己最近觀看 A 片的大學生,男生以及女生都一樣,明顯比一般大學生都更相信「強暴迷思」。所謂強暴迷思:只有陌生人會性侵害,或說被害人都是「自找的」,誰叫她要喝太多或穿太「淫蕩」或自己跑去夜店。也許是因為 A 片將侵犯和性感劃上等號,所以讓女性對於可能的暴力不敏感:會觀看 A 片的女性,看到另外一個女人遭受威脅或侵害的時候,比較不會介入,自己面對危機時,往往也比較後知後覺。
不意外地,(高中和大學的)男生比女生更常看 A 片。四、五成的大學男生每個禮拜看一次;但是女大生只有百分之三是每個禮拜都看。有鑑於固定觀看 A 片的人比較能把影片的內容當真,如此一來,這些人對於閨房中的期待就扭曲了。
艾莉森.李想了想,說:「我真的覺得 A 片改變了男生對於性愛的看法,尤其是我的第一任男友。他沒有性經驗,他以為事情就會像 A 片裡演的那樣發生,以為我會快一點進入情況,他可以就直接,你知道的,就直接在那邊啪啦啪啦。」
「男生都以為自己應該這樣用力插進去再拔出來,也以為女生都喜歡這樣。」加州某大學的大二女生表示同意,說道:「男生不懂『老兄啊,這樣感覺不好耶。』他們就只知道要插進去拔出來,也只這樣看待這檔事。如果你只是跟某個男的約炮,只做一次之類的,那你就會假裝這樣感覺挺好。」
在她充滿先見之明的《色情消費啟示錄》一書中,潘蜜拉.保羅就指出,女性已經開始感受到要和 A 片女星競爭,擔心除非自己演很大,否則難以讓伴侶保持興趣,自己的男人不久就會轉向網路了。她們還相信動過手術的生化人那種不自然的纖瘦、充氣似的胸部、過分填充的嘴唇,正在扭曲男性對於美的標準、侵蝕女性的身體形象,增加女性對於身體的自我意識。
心理治療師,也是《得之不易:二十幾歲的女性與性自由的弔詭》一書的作者萊斯莉.貝爾(Leslie Bell)說過:「對於年輕女性該有的樣子,尤其是在歡好時的模樣,A 片有著非常可怕的影響。有此一說,女人的外表不僅在房間外遭人品頭論足,這話在以往說得很對,現在的情況則是,連男歡女愛的時刻,也會有人品評女人外表;你連歡好的時刻,身體都要像某種樣子。這樣似乎很壓迫,也會引發羞恥感,因為正常情況下身體都不會是那種樣子。」要想免於這種概念,你就需要鋼鐵般的自尊。
我遇到的女生有時在歡好的時刻,會跟自己身體分家,以一種旁觀的立場,看著自己的交歡、品評自己的表現。北加州某高中的一個高三學生向我吐露:「我就要跟一個真的很火辣的男生勾搭了,我們要依偎、磨蹭、撫摸,這樣很酷。然後事情變得沉重了,我的心思突然轉換,我突然不再是個真實的人:整個情況就像是,這是我在表現。這是我在演出。就像是我現在演得有多好呢?像是這是一個很困難的姿勢,可是別晃。我當下想著,『她』要做什麼啊?她要撲倒在他身上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演誰,不知道那個『她』究竟是誰。我猜這她可能是個夢幻女孩,也許是 A 片裡面走出來的。」
年輕女性就在這樣充斥著 A 片、注重個人形象,又高度商業化的文化裡長大。這樣的文化裡,「提升女性權力」只是一種感覺,商業消費比彼此溝通重要,「火辣」是一種必須,名聲是最終的成就,一個女人要想出人頭地,最快的方法就是比別人更早端出自己的身體。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有《男孩與性》(Boys & Sex)、《灰姑娘吃了我女兒》(Cinderella Ate My Daughter)、《等待黛西》(Waiting for Daisy)、《流動》(Flux)、《校園中的女學生》(Schoolgirls)等探討年輕女性的作品。佩吉也是《紐約時報》特約撰稿人,並曾於《大西洋》、《紐約客》、《今日美國》等各大雜誌發表文章。她在TED的演講,觀看次數已超過四百萬。她目前與丈夫和女兒住在北加州。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