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三接站外推方案和過去國民黨時代的方案比起來,工業區開發面積從232公頃大幅縮減為23公頃,且開發基地以既有填地為主,不用填海造地。(攝影:張哲偉)
經濟學的理論是建立在「理性選擇」的前提上,因為人們始終處在「世界上資源有限,人的慾望無窮」的困境下,如何做出效用最大的選擇需要更多工具理性的計算。此外,當行動者作出選擇後,必然面對機會成本的限制,自然就會產生顧此失彼(trade-off)等現象。
這個限制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無所不在,因為每個人的「最佳方案」往往是排他且獨佔,所以我們總是在矛盾衝突的兩端尋求妥協與平衡,試圖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特別是公共政策中所面臨的「公平與效率」或「成長與分配」的問題;直言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之間的取捨更是當下藻礁問題的核心。
在疫情險峻的當下,台灣保有令人稱羨的經濟成長實屬奇蹟,這可從第一季高達8.26%的成長率得到解釋。除了政府防疫政策奏效外,以台積電為核心的IT產業,更使得台灣在全球新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難以撼動,這正是蔡英文總統口中所謂的「矽盾」。除了最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揚言反對任何形式的經濟成長或既有發電模式外,多數人都可接受「穩定的供電」將是維繫台灣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另一方面,由於核災的毀滅性對環境必然是巨大浩劫,不論是車諾比或是福島核災都造成不可挽回的災難,因此「非核家園」已是多數民主國家的主流共識,基於永續發展與綠色GDP的概念,政院在2025 年非核家園規劃中,將逐步提升再生能源、燃氣發電比重,估屆時燃煤比例將降至30%,燃氣、再生能源則各占50%、20%。
深入觀察,民進黨政府執政以來對於節能減碳的目標也是有目共睹。根據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公布的「環境績效指標」(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評比,其中「氣候變遷」類別,台灣在180個國家中排名第46名,亞太地區排名第2,僅次於日本,各項溫室氣體排放量年平均成長率,台灣名次也屬中上水準。
此外,台電電廠的空污減排成效,已從2016 年10.58萬噸下降至2020年4.68萬噸,相當於減少55.76%,這也是蔡政府積極推動「非核、減煤、增氣、展綠」的能源轉型政策,才有減碳、減空污的成果。
由於燃氣比率提高,這使得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與藻礁保育之間的政策平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平心而論,民進黨對於三接政策調整明顯優於馬政府時期,蔡政府規劃的三接方案,開發面積已縮減馬政府規劃的九成,並且避開大潭潮間帶的藻礁,也不再緊鄰觀新藻礁保護區。
值得關注的是,由於環團仍關注三接施工對環境的潛在衝擊,行政院近日也提出了「外推方案」,意指經過數值模擬,確認工業港興建對海流及漂沙的影響最小,觀塘工業港以供LNG停靠的碼頭為核心,連同堤防一併再往外海推移455公尺,且縮小碼頭開發面積,透過增加水深、避免浚挖,大幅降低對於海底藻礁礁體及延伸生態系的影響並兼顧能源轉型期程。
大潭三接站外推方案和過去國民黨時代的方案比起來,工業區開發面積從232公頃大幅縮減為23公頃,且開發基地以既有填地為主,不用填海造地,對自然生態的擾動降到最低;至於水下生態的部分,港區外推至水深超過15公尺的區域,這裡不但已由專業團隊確認沒有生態藻礁,且不進行浚挖,對水下生態造成的影響已微乎其微,也可視為是在經濟發展與環保之間尋求平衡的作法。
諷刺的是,面對未來的發電需求,國民黨自始就只有「以核養綠」與「重啟核四」這個主張,無視核災與核廢料對於生態帶來的衝擊。在野黨甚至提出立場自相矛盾的「珍愛藻礁」的公投案,不僅全然打臉自己過去的三接政策外,更暴露了拿公投遂行政治鬥爭的真面目!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