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新冠肺炎一年半後 「亞洲價值」並未展示出優越性

林韋地 2021年05月15日 00:00:00
防堵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防疫最終比的還是疫苗的研發力,疫苗接種的執行力,公眾的科學意識。(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防堵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防疫最終比的還是疫苗的研發力,疫苗接種的執行力,公眾的科學意識。(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近日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皆不約而同地升高防疫層級。

 

但實際上,全世界的確診數字已經開始下降,主要原因是印度的確診數字已從每天四十多萬人,下降到每天三十多萬人。而且拜疫苗所賜,全球第三波的死亡人數其實比第二波來得低。

 

在地球的另一端更是出現不同的風景,大多數人民已經接種疫苗的美國和英國,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第三波出現,確診和死亡人數持續下探,(這兩個大國與印度的往來,不會比亞洲各國少)。接種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以色列更誇張,確診人數從最高的每天六千多人,到現在每天只有數十人而已。

 

這些國家的經濟活動,現在完全不受疫情影響,在台灣中華職棒只能閉門比賽,職籃P League總冠軍賽虎頭蛇尾之際,美國職棒大聯盟和NBA還是熱鬧開打。

 

以色列宣布全體國人在戶外不需要戴口罩,美國傳染病中心CDC也建議已施打疫苗兩劑者在戶外和多數室內活動不需要戴口罩,甚至批評當局放寬相關限制過度緩慢,沒有製造足夠的誘因鼓勵公眾接種疫苗。CDC指出其建議都是根據科學客觀的研究結果。

 

能夠客觀評斷疫情衝擊的不是確診數字,而是同期死亡數字增加(Excess death),在亞洲,包括台新馬,韓國,日本,Excess Death 都沒有增加,台新韓甚至還是負數,表示其社會的死亡率還下降,公眾還更健康。

 

亞洲防疫的成功讓亞洲人開始產生優越意識,在去年疫情爆發之初西方自由主義模式飽受批判,亞洲人開始對西方指指點點,「西方就是太自由才這麼慘」,好像「亞洲價值」和「儒家社會」正是防疫的利器。

 

但現實是亞洲社會被自己防疫起始成就困住,人民威權意識高漲,擺脫不了對確診數字瘋狂敏感的輿情,一有上升就對政府瘋狂批判,(好像防疫都是政府的責任,和自己無關),仇視外來者和移工,(好像關閉邊境對經濟毫無影響),對確診者的行踪獵巫,高估口罩的防疫效用,同時卻因為百萬分之一機率的副作用,對施打疫苗興趣缺缺。

 

防堵無法根本解決問題,防疫最終比的還是疫苗的研發力,疫苗接種的執行力,公眾的科學意識。

 

經歷初期的混亂,西方社會反而比亞洲更早能夠恢復自由的生活。這次疫情沒有突顯「亞洲價值」的優越性,反而再次證明,西方和亞洲在現代化上的差距。(文章轉載自作者臉書

 

※作者為《季風帶》發行人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

上報 Up Media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thr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