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台灣的中下階層生活已經很辛苦了,今後會更辛苦,有經濟能力的人應該多重分配自己的錢財,幫助有需要的人。(湯森路透)
台灣Covid本土案例大爆發,而且遍佈不同縣巿,臉書上開始出現很多恐慌訊息,還是在這裡不厭其煩地分享一些關於Covid的正確資訊,(之前新馬大爆發時已經寫過一些)。
台新馬雖然疫情同時升級,但新加坡因為已經有將近三成人口接種疫苗,而且絕大多數是老年人,所以比較不擔心。馬來西亞只有百分之二的人接種疫苗,台灣更是不到百分之一,(陳時中日前說全台累計只打了十八萬劑)。疫苗不會讓人百分之百免疫,但可以有效地降低被感染率,重症率,和死亡率,特別是後兩者。
在缺乏疫苗保護的情況下,要降低疫情的生命安全的危害,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護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Covid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是隨著年紀直線上升的,絕大多數中的絕大多數的孩童和年輕人在感染Covid後是無症狀或輕症,不需要任何治療十四天後就會自動痊癒,而且沒有任何的後遺症,只有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才是高風險族群。所以在有可能已經滿街都是病毒的情況下,其實應該鼓勵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留在家裡,食物可以叫UberEat或請家裡年輕人幫忙買,交了食物就走。如果年輕人和長輩同住有出門的話,應該避免和長輩交談,和同桌共食,多使用電話和通訊軟體。
Covid感染的機率室內遠大於戶外,口罩無法完全避免Covid傳染,(除非是N95,但戴了會很難呼吸,很難長期使用,戴久了對肺也不好),所以最好避免不必要的人與人的接觸,面對面講話最好保持兩米距離,而且不要超過十分鐘,最好不要同桌共食,盡量外帶到自己一個人的地方吃。可以的話盡量在家工作,不要跨地區移動,(共同生活圈的縣巿無法避免像北北基,但不要北部跑到中部,中部跑到南部之類)。
最重要的還是疫苗的供應,在英美等大國疫情趨緩也很多人打了疫苗的情況下,應該是有多出能的疫苗產能和供應可以爭取,台灣政府應該透過外交途徑尋求支持和疫苗供應。如果是使用英國的AZ疫苗,台灣政府應該參考英國的做法,先讓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打一劑,因為打一劑和沒打的差異,遠大於打兩劑和打一劑的差異。
我認為台灣政府和媒體應該停止使用武漢「肺炎」或新冠「肺炎」這個名詞,(其實很早之前就講過了),你可以叫武漢冠狀病毒,(簡稱武冠),但絕大多數Covid患者,都不會併發肺炎,(即使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在沒有疫苗保護的情況下,併發肺炎的機率也才百分之十五,如果有接種疫苗,併發肺炎機率極低)。Covid更像流感而不是SARS,(特別在有疫苗之後),傳染系數強但重症率低,並不是什麼得了必死的絕症。許多Covid患者其實生理不受影響,其創傷來自社會的歧視和心理壓力。台灣政府和媒體應該降低公眾的恐慌,平常心面對即可。
而且幸運的是,台灣是在夏天即將到來之際而不是冬天爆發,重症率會更低。以Covid的傳染性,(在變種之後更強),一個人真的很有可能做對了一切事情,(包括打疫苗),也還是被傳染,所以社會真的需要對確診者多些支持鼓勵和同理心,少些責難。
以上之外,應該盡量維持日常的經濟活動,在去年疫情爆發之後,台灣的中下階層生活已經很辛苦了,今後會更辛苦,有經濟能力的人應該多重分配自己的錢財,幫助有需要的人。
抗疫是場持久戰,任何一個地方的疫情,都應該要到大多數人接種疫苗或被感染達成群體免疫才會結束,所以最重要保持心情愉快,多散佈正能量,看些自己喜歡的內容,以最舒服的姿勢才走得遠坐得久。(文章轉載自作者臉書)
※作者為《季風帶》發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