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項原則爸媽記起來!兒童飲食營養上的「不生病實踐術」

胡文龍 2021年05月18日 21:00:00
(取自 2020 © Nenad Stojkovic, A child eating vegetable soup from above. @ Flickr, CC BY-SA 2.0.)

(取自 2020 © Nenad Stojkovic, A child eating vegetable soup from above. @ Flickr, CC BY-SA 2.0.)

能夠均衡飲食,保持在營養充足的狀態,自然不容易生病。現代人理論上營養方面應該不會有問題,但是實際上,幼兒期會偏食挑食;壯年期忙於工作,經常飲食只求裹腹;老年時胃口不佳、吃得少,在人生各個階段,其實都可能會有潛在的營養缺乏問題。

 

以實際數據來說明就很清楚明瞭,根據衛福部資料,台灣一至六歲幼兒,葉酸平均攝取量未達三分之二參考攝取量之人數百分比,在一至三歲為四十一.五%,四至六歲甚至高達七十二.七%!

 

嚴重缺乏營養素時會造成的疾病,醫學上早已知之甚詳,例如嚴重缺乏維生素B1,會造成腳氣病(beriberi);但是各式營養素不足或輕微缺乏,和許多疾病的關聯性,現在才開始慢慢被揭露出來,本書部分主要內容就在闡述此一驚人事實!

 

目前已有各式體內營養素檢測,可以精準地知道哪些營養素不足,進而給予補充。在飲食營養方面,必須注意的是六項原則,分別說明如下:

 

1. 多喝水

 

足夠的飲水,可以幫助血液運送足夠氧氣到免疫系統,使免疫細胞能發揮作用。水分足夠也可以幫助身體細胞代謝運作,及腎臟加速排除代謝毒素。此外,水分可以保持眼睛及口腔黏膜濕潤,而避免被病毒入侵。

 

值得注意的是,六個月以下寶寶以奶為主食,除非流汗、發燒、腹瀉或脫水,不另外喝水也無所謂,但是要讓寶寶開始習慣水的味道。六個月以上寶寶,配合吃副食品,開始慢慢增加飲水量。

 

一歲以上乳幼兒,以副食品為主後,一定要充足給予水分;包含奶及水,每天應攝取水分公式為:體重第一個十公斤,每公斤乘以一百毫升;體重第二個十公斤,每公斤乘以五十毫升;第三個十公斤以上,每公斤乘以二十毫升。

 

2. 攝取足夠熱量(卡路里)

 

兒童攝取食物,食物中的醣類、脂肪和蛋白質轉化成熱量後,用以維持心跳、血壓、體溫等基本代謝需求。另外, 活動、上學、跑跳、免疫抵抗力等也都需要熱量。若還有熱量,則拿來長高,再多出的熱量則轉化為脂肪組織。所以兒童熱量不足,首先表現的就是過瘦;持續長期熱量不足,就會長不高及容易生病!我們經過戰亂的長輩那一代,普遍身高不高及童年夭折率高,絕大多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每天應攝取熱量公式為:體重第一個十公斤,每公斤乘以一百大卡;體重第二個十公斤,每公斤乘以五十大卡;第三個十公斤以上,每公斤乘以二十大卡。

 

其中蛋白質占百分之十∼二十,脂肪占百分之二十∼三十,醣類占百分之五十∼六十。幼兒的腸胃較小,無法一次進食多量,因此每日除了三餐之外,在兩餐之間通常需要吃點心,以補充正餐食物能量的不足。多次的正餐和點心需符合幼兒的營養素和熱量需求,並且維持足夠血糖濃度以支持快速發育的腦和神經系統。

 

3. 攝取足夠優質蛋白質

 

人體是由蛋白質建構而成,身體成長需要攝取大量優質蛋白質,才能提供素材,製造肌肉及骨骼,並且修補組織,維持免疫機能。兒童及青少年的蛋白質攝取量建議為:體重(公斤)×一.二∼一.四(克)。以體重二十五公斤的孩子為例,每日約需要三十∼三十五公克的蛋白質,其中三分之二(約二十∼二十三公克)建議攝取蛋、乳製品、魚、瘦肉等優質蛋白質。

 

所謂「優質蛋白質」,意謂包含九種必需胺基酸的蛋白質。這九種必需胺基酸包括:異白胺酸(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離胺酸(lys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纈胺酸(valine) 和組胺酸(histidine)。瘦肉、肝臟、雞蛋、魚、奶類等含有完整九種必需胺基酸,這些所謂的完全蛋白質食物,才能提供優質蛋白質。

 

如果為素食者,則建議在五穀雜糧之外,多攝取黃豆製品或其他豆類食品,才能藉由互補,攝取到較為均衡的完全蛋白質來源。

 

4. 攝取足夠維生素及礦物質

 

孩子身體成長期,除了需要醣分、脂肪和蛋白質等巨量營養素,此外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彼此協同作用也不可或缺! 維生素及礦物質存在於各式穀物、肉、蛋、奶類、海產、堅果及蔬菜水果中,所以均衡不偏食,才能完整攝取足夠的維生素及礦物質。

 

5. 飲食多蔬果

 

蔬果富含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一天飲食至少包含五份蔬果,可以明顯增強人體的抗體反應,讓孩子減少生病,也不容易便秘。所謂的「天天五蔬果」,是每天至少要吃三份蔬菜與二份水果,共五份的蔬菜水果。而蔬菜一份大約是小孩自己拳頭大小的各式煮熟蔬菜,每天共三份蔬菜;水果一份相當於一個拳頭大的各種水果,每天二份水果。

 

事實上,許多孩子都排斥吃蔬果,有可能是口感、顏色、味道或心理因素所造成。不妨將水果切成小塊可愛造型,和孩子喜愛的水果混搭。葉菜類則剁碎,再混合在其他食物中,讓它咀嚼起來,沒有纖維的口感,比較不會排斥。像是胡蘿蔔及根莖類也切成可愛造型,順便和喜歡的食物一起燉煮後,讓特殊氣味減少,而且看不出讓他排斥的鮮艷顏色,又容易入口。還有一個妙招就是幫孩子喜歡的食物取名字,再和他不愛的蔬果拉關係、套交情,卸除他對蔬果的心防。

 

總之,請雙親先放寬心,不要過度關心、甚至強迫孩子吃蔬果,以免他一到吃飯時間,就制約性的排斥食物,形成惡性循環。

 

6. 養成孩子良好飲食習慣

 

讓孩子成人後遠離三高,是給孩子未來一生的禮物! 食物要少油、少糖、少鹽。避免大量攝取高膽固醇食物,例如內臟、蟹黃、魚卵、蝦卵、蝦子、花枝。少吃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多攝取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 GI)及高纖維質食物,如全穀類、蔬菜、甜度低的水果、優質蛋白質食物等。烹煮食物時,儘量以清燉、水煮、燒、蒸、涼拌等方式;少用煎及炸的方式。

 

炒菜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例如:茶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橄欖油等);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如:豬油、牛油、肥肉、奶油等)。此外,喝果汁不如吃水果,因為少了纖維的果汁,本身反而就變成高升糖指數的飲品。

 

《黃帝內經》中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種預防醫學的觀念,早於西方現代醫學兩千多年! 藉著改變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除了可以為許多已生病的孩子,在正規治療之外,多添一項有力的輔助治療工具;對於亞健康的孩子,也可以讓他不會發病。當然,最終希望是:能讓每一個重獲健康的孩子,都能長久維持在健康狀態。

 

乳幼兒每天應攝取水分公式,以體重三十公斤為例:

10(第1 個10 公斤)×100(每天攝取100 毫升)+

10(第2 個10 公斤)×50(每天攝取50 毫升)+

10(第3 個10 公斤)×20(每天攝取20 毫升)=1700 毫升

 

乳幼兒每天應攝取熱量公式,以體重三十公斤為例:

10(第1 個10 公斤)×100(每天攝取100 大卡)+

10(第2 個10 公斤)×50(每天攝取50 大卡)+

10(第3 個10 公斤)×20(每天攝取20 大卡)=1700 大卡

 

 

*本文摘自《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新自然主義出版。

 

 

【作者簡介】

 

胡文龍

 

經《嬰兒與母親》雜誌多次票選為全國小兒科好醫師


現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神經科主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科博特診所主治醫師 

 

學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台北榮總住院總醫師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會員 

 




 

【上報徵稿】

 

美食(飯店餐廳、精緻餐飲)、品酒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副總編輯 → 吳文元 chloe_wu@upmedia.mg

 

通路(百貨、超商、賣場、電商)、美食(速食、飲品、冰品)、科技手機家電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副主編 → 林冠伶 ling_lin@upmedia.mg

 

旅遊、IP 文創、市集、交通、美食(甜食、早午餐餐廳)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周羿庭 ting.zhou@upmedia.mg

 

美食(鹹食、連鎖餐廳)、能源、醫療、親子、寵物相關採訪需求通知 / 提供最新新聞資訊

請聯繫生活中心記者 → 邱家琳 lynn@upmedia.mg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追蹤上報生活圈https://bit.ly/2LaxUzP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