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專家游偉絢提出新冠病毒存在「新受體」假說,待結構驗證完成後,將從藥物設計著手,找出可阻斷病毒棘蛋白和受體結合的藥物,阻擋病毒入侵人體。(合成畫面/陳愷巨攝)
新冠肺炎變種病毒肆虐全球,台灣本土防線也被攻破!各界視疫苗為救命丹,但台大醫學院助理教授游偉絢認為,病毒變種速度太快,會讓現有疫苗保護力下降,加上台灣離群體免疫7成施打率非常遠,藥物仍是根本手段之一。他近期提出新冠病毒存在「新受體」假說,待結構驗證完成後,將從藥物設計著手,盼找出可阻斷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和受體結合的藥物,阻擋病毒進入人體。
目前研究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入侵人體的途徑,是經病毒上的棘蛋白,與人體細胞表面受體ACE2結合,進入細胞內部。不過,近期台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游偉絢拋出新研究假說,指除了ACE2外,可能存在另種帶有糖胺聚醣(HSPG)的蛋白受體,且結合後會改變棘蛋白的表面構型。
值得關注的是,一旦棘蛋白構型改變,將牽涉與抗體的結合是否有效,影響疫苗效果。如同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示警,疫苗對於正在流行的病毒株有用,但突變速度太快,構型改變會讓現有抗體無法辨識,導致疫苗保護率下降,施打過的人照樣不能鬆懈,甚至未來可能得重新設計,持續施打能抵抗新變種病毒的新疫苗。
游偉絢直指,他並不反對施打疫苗,但須注意的是,病毒突變得太快,棘蛋白構型改變,原有疫苗雖不會百分百失效,但保護率勢必下降,且台灣施打速度很慢,距離60%、70%群體免疫非常遠,他認為藥物還是根本手段之一。
游偉絢提到,國際藥廠默克(Merck)正在進行新冠肺炎口服藥Molnupiravir的試驗,已進入臨床試驗第3期,該藥物可以阻斷病毒的複製,大幅降低體內病毒量。目前在美國試驗數據顯示,Molnupiravir對於輕度及中度患者治療有效,服用藥物5天後,檢測均為陰性,將持續招募受試者,預計9月公布結果。
「我對藥物還是抱有很大的期待!」游偉絢與他的研究團隊正針對「新受體」假設,建立model驗證中,待結構完成,將從藥物設計著手,目前正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團隊合作,試著篩選出能夠阻斷病毒棘蛋白和受體結合的藥物,阻擋病毒進入人體。
近來國內本土疫情大暴衝,令各界始料未及,幾個重點疫區快篩站陽性率高,更顯示社區內存在隱形傳播鏈。游偉絢雖不主張全民普篩,但他認為,台灣早就該降低採檢的門檻,相較各國採檢一次幾百元,甚至不用錢,台灣一次7000元真的太高,民眾主動採檢意願低,難以即時攔截病毒。
「採檢不會消耗台灣的醫療負載,重症才會。」游偉絢說,國內有做快篩試劑的產業,能做PCR檢測的單位也很多,降低採檢的門檻,民眾身體不對勁就去檢驗,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只能減少轉為重症的比率,也會阻斷傳染機會,這波疫情高峰過後,政府應適時降低採檢費用,讓民眾有機會及早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