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戰爭來比喻防疫,那麼,醫護人員就是兵力,藥品與醫療器材則是彈藥,如何有效調度是戰勝的關鍵。(湯森路透)
1940年,歐陸淪陷,英國面臨本土防禦。然而,即使不考慮愛爾蘭,不列顛的本土海岸線也超過兩千英里(引用邱吉爾書中的說法)。在不知道德軍會從哪邊登陸的情況下,如何組織兵力進行有效防禦,成了一個難題。當然,我們知道德軍最後未能成功發動「海獅計畫」登陸英國,但時人並不曉得這一點。
邱吉爾戰後寫回憶錄時指出,在這個時候,必須避免因為防線很長就把兵力打散,而是要在多處觀察敵情,同時盡量集中部隊,以備遭遇攻擊時可以針對重點進行防禦。這是資源調度的問題,如果處處設防,就代表資源會被過度稀釋,反而容易被擊破。
邱吉爾還特地以不無揶揄的口吻,拿1944年的德國作為失敗組的對照案例。當時攻守易形,變成是德軍在歐陸防禦英美即將發動的進攻。德軍在海岸廣設防線,建構了所謂的「大西洋長城」(Atlantikwall)。邱吉爾認為,希特勒這時就犯了分散兵力的錯誤,「他(希特勒)創造了一個往來聯絡的蜘蛛網,但卻忘掉了蜘蛛」(He had created a spider’s web of communications, but he forgot the spider. P289),成功戳破納粹防衛網的英國首相如是說。
如果以戰爭來比喻防疫,那麼,醫護人員就是兵力,藥品與醫療器材則是彈藥,如何有效調度是戰勝的關鍵。同樣的道理,既然進入本土防衛的階段,就更應該把寶貴的兵力與彈藥集中起來,針對受攻擊的重點(重症患者及其他高風險個案)進行防禦,而不是為了營造「所有人都檢查過了」的虛幻安全感,要求醫護人員承受更重的工作負擔,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去作「全民普篩」。
不是說篩檢不重要,讓高風險民眾有一個可以盡快確認的機制當然很重要,目前增設篩檢站的目的亦在於此。但也正如過去幾天充分證明的:即使大量醫護傾力支援(感謝他們的努力),拼命輪班讓篩檢能量推到新高(依中央社消息,指揮中心18日公佈之單日篩檢能量增為2萬7682件),顯然也不可能讓全臺兩千三百多萬人口在短時間內完成普篩。縱或篩檢能量後續還有增長空間,但也會進一步分散資源,更何況還要考慮醫護人力可能因為染疫需要療養的狀況。
簡言之,篩檢能量是一種針對高風險個案的寶貴資源。至於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所謂「全民普篩」,這是作不到的事。這一點,不是立場問題,甚至也不算是公衛專業問題,而是簡單算術問題。即使無視現實硬幹下去,等到N個月後篩檢完畢,篩檢結果也早就隨著情勢變遷而失去意義了,更遑論還有無可避免的偽陰性、偽陽性問題。如果防疫觀念沒有落實,病毒還是可能從偽陰性個案再擴散。
所以說,有普篩也好、沒普篩也好,要作的防疫措施實際上不會有多少實質差異。真正能讓自己變得比較安全的,是落實正確的防疫觀念(勤洗手、戴口罩、避免非必要外出等),而不是一心一意想著要政府「趕快把我旁邊的感染者揪出來」。
或許會有人說,怎麼會作不到?不是有其他國家作到了?OK,如果有人真的相信那樣的國家「作到了」,也認為那樣作比較好,我敬表尊重,但現實條件的限制就是存在,不會因為立場而改變。篩檢技術不是萬能,國家權力也不是萬能,覺得政府對人民身體來一場大規模強制檢查就可以改善狀況,這其實只是一種無謂的技術迷信與權力崇拜罷了,儀式性質遠大於實際效果。
倘若真的這樣作,不但不會讓民眾變得比較安全,反而很可能會嚴重稀釋寶貴的醫療資源,讓公衛防線失去重點,變成一張「沒有蜘蛛的蛛網」。這樣一來,所有人的狀況都會更危險。
總之,與其要求國家舉辦儀式來營造虛幻的心安,不如讓資源集中有效運用。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到處設防,就意味著防線到處薄弱。越是情況嚴峻,就越不能輕易分散資源。這一點,不論是戰爭或其他領域,都是如此。
※本文經作者授權,標題為編者所加,原標題為「沒有蜘蛛的蛛網」,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