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應有防止孤狼式攻擊的準備

林泰和 2016年07月28日 06:32:00
德國反恐部隊優異與自信的表現,促使德國民眾維持了對國家、政府的信任。(美聯社)

德國反恐部隊優異與自信的表現,促使德國民眾維持了對國家、政府的信任。(美聯社)

近幾年發生在歐洲的恐攻浪潮,從奧斯陸、哥本哈根、巴黎、布魯塞爾、尼斯、慕尼黑,表面上凸顯了一個殘酷的事實或常態:恐怖攻擊在西歐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若是回顧西歐歷史,1970-1990年代西歐恐攻的受害者,事實上遠多於過去這幾年的數目。

 

光是洛克比爆炸案的1988年就有437人死於恐怖攻擊,1980年也有404人遭到恐怖攻擊殺害;而1974年北愛爾蘭衝突最高峰時,在英國、愛爾蘭、義大利共有403人成為恐怖分子殺害。2015年,包含查理週刊與11月巴黎恐攻在內,共有160人遇害。2016年到法國尼斯恐攻為止,共有118人遇害。

 

整體而言,在近一兩年西歐大多數的恐攻,都發生在法國,同時造成最多的死亡數。2015年160名受害者中有148人於巴黎被害;2016年迄今118個受害者中,有86人命喪巴黎。上述的現象與法國在北非的殖民歷史、境內眾多龐大的穆斯林社群、參與美國的反恐戰爭以及從「伊斯蘭國」返回歐洲的聖戰士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

 

梅克爾難民政策受挑戰

 

今年七月繼法國尼斯恐攻後,德國似乎也被這波恐怖浪潮侵襲。先是在烏茲堡、然後慕尼黑、羅伊特林根以及安斯巴赫四個德國南部城市,連續發生四件砍人、槍擊與爆炸等恐怖手法式的攻擊事件,似乎很容易歸罪於與梅克爾的難民政策

 

慕尼黑的兇嫌桑波里,具有德國伊朗雙重國籍,因此顯然與德國難民政策無關。其他三件攻擊事件的兇嫌雖然都是難民身分,但烏茲堡的兇嫌可能聽到朋友在阿富汗受害的消息,心理遭受創傷。安斯巴赫的兇嫌,曾有精神病就醫紀錄。羅伊特林根的敘利亞兇嫌與其受害者波蘭婦女,原本就熟識,甚至有親密關係,犯罪本質趨向於「激情犯罪」

 

因此,問題的癥結不在於難民政策本身,因為絕大部分的難民都是安分守己,更重要的問題,可能是來自戰區受到極度創傷的難民,心理層面的照護,可能尚嫌不足。

 

整體而言,此一系列暴力事件的性質可能游離在精神問題、殺人狂與恐攻之間,即使如此,依照國際學術與實務界的標準,孤狼式恐攻的動機除了一般認為的政治、宗教或種族因素外,更可能是個人議題式的因素,包含引起大眾的注意或是因為精神問題,導致的暴力行為。

 

避免過早推論和選擇性觀察

 

可預見的是,德國右派批評的力道會持續加強,相對而言左派團體的人道訴求,會暫時顯得無助。但是對德國社會來說,目前的反應相對沈穩與克制,展現強大公民社會的力量。

 

德國的安全部隊在這兩次事件中,快速、沈著與專業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國家級的反恐行動,正好是德國社會防衛力量的絕佳展現,而其防衛措施也是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德國公民也展現熱心助人的一面。

 

德國政府似乎已經從去年開始在法國與比利時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學到教訓,嚴肅面對任何恐怖攻擊,並且做好充分的準備。此次德國反恐部隊的優異與自信的表現,整體而言,它促使德國民眾維持了對國家、政府與對自己的信任,德國並無因為一系列的恐怖攻擊,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而這應該是此一恐怖週唯一的正面消息。

 

雖然近幾年歐洲不斷發生恐怖攻擊事件,但實際上受到恐怖攻擊的機率仍然非常低,尤其遠低於1970與1980年代的西歐,但是政府與專家學者,仍應全力以赴,降低恐怖攻擊的風險。政府與民眾應該極力避免過度或過早做出推論或是選擇性觀察。

 

對台灣而言,雖然國安單位評估我國為恐怖攻擊的「低風險國家」,但是根據「2015年全球恐怖主義指標」,台灣的恐攻風險仍高於日本、南韓、新加坡與越南等亞洲國家;更何況近幾年台灣已發生楊儒門、高寶中、胡宗賢、鄭捷與林英昌等孤狼恐怖攻擊手法的暴力事件。這類事件我國政府通常定調為「單一重大維安事件」或是「偶發性社會重大刑案」,整體而言,政府將其定位於「治安層次」,而非「國安層次」,此一作法雖然有安定人心,降低敏感性的功用;但是千萬不要有掩飾太平的心態,國安單位仍應加強防範,做好準備,以回應本土孤狼恐怖攻擊的嚴峻挑戰。

 

※作者為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