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蘋》已隨風而逝,他留下的遺產將爭議不休。能給予老師和學生一個具體的研究個案。(合成圖片)
香港「壹傳媒」在台灣投資興辦的台灣《蘋果日報》(以下簡稱《台蘋》或《蘋果》),於 2003 年 5 月 2 日在台北創刊,並於 2021 年 5 月 18 日紙本正式停刊,歷時 18 年又 16 天,夭折於青春期。
《蘋果日報》18 年來毀譽參半,它對時代的反映、對台灣報業的正反兩方面影響、對媒體文化的撼動、對兩岸關係的褒貶、對政治價值的選擇和堅持,以及對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的辯證關係,都鑿出難以磨滅的刻痕。不管你喜不喜歡,蘋果風格已內化成台灣媒體文化基因的一部份。
詩人葉慈在詩中說:「一切都變了/那樣徹底/一種驚駭之美已經誕生」。《台蘋》在台灣橫空出世,對報界的衝擊十分徹底,多數舊制規矩遭到顛覆,典範被迫轉移,《台蘋》帶動的報業變革也出現驚駭之美。
沒想到的是 1992 年 11 月 IBM 在 COMDEX 大會發表第一款智慧型手機,然後如龍捲風橫掃全球,形成了更徹底的改變,驚駭之美更是無遠弗屆,遠超《台蘋》對台灣報業的衝擊,於是《台蘋》就在智慧型手機免費看新聞的霸權下,與其他紙媒一同折戟沉沙——面臨嚴重虧損,讀者銳減的嚴峻挑戰。
我從創刊到退休,在《蘋果日報》擔任總主筆 15 年整。退休這 3 年來我經常回想《台蘋》的種種,我一直覺得《台蘋》與其他台灣的報紙有著本質上的差異,現在把我的心得寫出來提供給有心人士參考批評。
台灣 1949 年至今經歷了 5 個時期的階段:老蔣是硬威權階段;小蔣是軟威權到初期自由化的階段;李登輝主政的特色是後期自由化以及民主化的成形;陳水扁則是使台灣本土化的推手。馬英九雖欲復辟國民黨時代的部份黨國體制,但囿於台灣民主化的鞏固,無力回天。蔡英文使台灣問題國際化,並正在試圖改革及深化民主機制。馬、蔡兩位總統盡管作風與政策不同,但對民主是真誠擁護的,至少不會頑抗或否定。
兩方的差異在時段上《台蘋》創刊於台灣初期民主化階段,被自由主義氣氛包圍,西方、特別是美國的色彩濃厚。而台灣的報業如《中時》、《聯合》以及昔日的《中央》、《中華》、《新生》等報紙,都誕生於黨國體制的時代,經過白色恐怖和戒嚴,都已形成了僵固畏權的辦報意識形態;加上清末以來辦報者多是愛國文人或有特殊政治目的人,黨國意識加救亡圖存意識,造成報紙的 3 項特徵:
1、政治意識形態掛帥,都揭櫫偉大的歷史使命作為辦報的至高宗旨。
2、知識分子的傲慢相對於民間知識的貧乏產生階級歧視,反映在報上則是我提供哪些報導和評論給你們看,是對你們的教育和救贖。這種知識權威是老百姓無法挑戰的。
3、我做什麼菜,你們(讀者)就吃什麼,沒得商量,讀者不可能要求報社刊登他們想知道的事及常識。是狗搖尾巴,不是尾巴搖狗。
《台蘋》是香港商人來辦的,沒有台灣過去的包袱和枷鎖,沒有白色恐怖造成的創傷和陰影,也不是知識菁英的寵物,黎智英一開始就展示他是不折不扣的商人辦報,只管賺錢,不顧其他,與文人辦報的風格、文化大相逕庭。其特色是:
1、不特別標榜及看重意識形態,沒有歷史使命那一套。
2、以讀者為尊,讀者想看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徹底否定菁英主義。
《台蘋》在前幾年時常辦讀者調查會,付錢請十多位讀者晚上來評論全報每條新聞的優劣點,並統計喜歡與不喜歡該新聞的人數作為取捨的標準,然後第二天開會時由黎老闆親自報告讀者會的意見,編輯部各單位主管強制參加。
此外,還有每天開的鋤報會,各單位主管必須指出某新聞的錯誤或問題,不准讚美。有次開讀者調查會,某專欄已三四次遭讀者打槍,黎老闆當下就解散該組,全部資遣。
3、第三點不同是新聞俱有服務性。
《台蘋》的主戰坦克是社會版和影劇及生活版,社會新聞固然羶色腥(狗仔記者隊),也滿足人們的「窺淫癖(偷窺欲)」,但要求須有服務功能,例如性侵、自殺、車禍等新聞,編輯必須加上如何處理、找誰協助、如何避免等實用性意見,以及對該事件的專家看法和理論說明,包括懶人包,像是律師、醫師、警方、學者、社工等的建議。這樣社會新聞就產生了意義與功效。
4、與其他大報相反,《台蘋》的政治新聞很受壓縮。
根據多次《台蘋》讀者的意見調查,政治新聞最不受歡迎,而非政治類銷量最高,這完全顛覆了傳統報紙的刻板印象,政治組不再是天之驕子,不再是每天頭版頭條的供應者,政治新聞除非像總統大選結果這樣重大的事件,否則一律打入小版的冷宮。所以有人說,《台蘋》的政治組是各報最鬱卒的單位。
5、最長新聞稿不得超過 800 字,圖文比至少 6:4。
根據調查,人們看到 600~800 字就開始眼睛疲勞,失去動力,所以規定最長的新聞稿不得超過此數;同時也根據研究,規定版面圖與文的比例必須是圖 6 比文 4,甚至 7 比 3,與其他報紙文字掛帥相反,因為圖像視覺吸引的閱讀率遠高於文字閱讀。
6、還有一件《台蘋》與其他各報不同的地方是對社論的處理。
中時、聯合、中央、自由 4 大報傳統上非常重視社論,把社論當作發揚理念、影響政策、黨同伐異、向最高權威表態的工具。中時創辦人余紀忠先生每週固定召開主筆會,匡定言論方向;遇有大事還親自操刀撰寫社論。
其實社論是報紙所有文類當中閱讀率最低的,各報社論原來就不是給讀者看的,而是表態給特定人士及組織看的。有的是寫給台灣領導人看,有的寫給理念相同者供同溫層相互取暖用,有的寫給中南海的共產黨頭頭們看,各報雖各懷鬼胎,同床異夢,但都把社論固定放在要聞版面,以彰顯社論重中之重的角色。
《台蘋》根據讀者調查發現,閱讀社論的人幾乎是所有新聞中最少的。於是黎老闆把社論流動化,不固定版面,隨著版面新聞量安插社論,有如補版用的填充稿(直到晚近在陳裕鑫社長的調整下社論才有固定的窩)。我作為總主筆在閱讀率數據之前也無話可說。好在每次的讀者意見調查會上,我們的「蘋論」(社論)大多受到肯定,分數滿高,才能在唯閱讀率是從的黎老闆斧鉞之下存活。
我想特別談一下狗仔作風或文化。黎老闆高薪召來了一批年輕男生,騎著機車在熱鬧區、色情業區、酒店、飯店、旅館等地 24 小時輪班巡視,發現有名人出沒,便拿報社提供的精密相機人不知鬼不覺地偷拍下來刊登,舉國嘩然。例如 2009 年 11 月被狗仔跟拍到立委吳育昇帶女生上薇閣,第二天炸了鍋,全台灣都在熱議,吳的政治前途就此打住。
狗仔作風也帶動了其他採訪記者的採訪風格,變得主動積極充滿侵略性,因此得到很多的獨家新聞,也獲獎無數,像是冒險臥底酒店,揭發剝削勞工的惡行、羅太太濫用公權力、阿扁的獄中活動、臥底(香港叫做「放蛇」)揭發資源回收及非法流向、踢爆政府汽燃費超收 29 年,偷全民 11 億元等等。
這種不給面子的新聞文化固然使爛人們稍微收斂,但也得罪了王公貴冑、貪官奸商。沒有作姦犯科的影視明星的隱私也被爆料,屬於懷璧其罪,對她/他們的傷害《台蘋》難辭其咎。但由於演員們平時享有高知名度衍伸的社會特權,相對地保護他們的隱私防火牆就應該低於一般人,才符合比例原則。
《台蘋》的政治態度也是爭論的對象。黎老闆在開報前對我說,我們不能辦成藍報,也不能辦成綠報,否則就只有一半的人看我們的報,意思是要藍綠通吃。
開辦之後,編輯高層都使勁地壓抑來自藍媒同事們在新聞上的偏袒,也同樣對付來自綠媒的同仁。由於黎老闆是民主反共健將,《台蘋》的色彩在言論、輿論部份自然有點偏綠,但不嚴重,原則是對事不對色。所以藍色的說我們是綠;綠色的說我們是藍,我猜想這是我們比較中立的結果。
讀者非常厭惡藍綠政治,《台蘋》的政治版因而很少;老闆的反共民主理念以及支持台灣的做法,都讓讀者很欣賞,可能也是《台蘋》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香港老闆對台灣的藍綠政治沒興趣,也不了解,反而沒有罣礙束縛,得以客觀、自由。
《台蘋》是我所見最富創新與改革勇氣以及創意的報社
《台蘋》有不少創新發明,適當與否還在爭論:
1、漫畫入報。
為了彌補平面文字的高「厭讀率」,回應視覺圖片時代的趨勢,《台蘋》開始使用漫畫說明新聞。反對者認為有違新聞的嚴肅性,而細節如衣服的顏色可能出錯,影響新聞的準確性。漫畫的無厘頭趣味妨害了新聞的權威性,人們對新聞的信任度將下跌。此外,用連環圖說明殺人過程,可能引發犯罪意圖者的殺人動機,也誤導青少年的價值觀,把殺人、吸毒等犯罪看成好玩有趣的遊戲。
第 2 項創新發明是動新聞。
報紙無法呈現,主要用在網路新聞上。新聞事件的人物由美術工作者畫出,或由演員演出,並加以動態處理,使得無論車禍、凶殺、色情等社會案件都動起來,模擬真實,讓讀者產生臨場感,彷彿身歷其境或在旁觀看而更加喜愛蘋果新聞網站。
抗議者的意見與上述畫新聞的批評者差不多,並擔憂會混淆事實與虛擬的界限,讓新聞成為不受信賴的囈語或謠言。
3、向廣大群眾徵求新聞來源和稿件,使人人都可當平民記者,並給予酬勞。
後來形成今天的網路個人記者,全民記者於焉形成,對未來的媒體生態影響深遠。
4、《台蘋》複製港蘋發明或炒熱的用語,已成為媒體及社會的普遍用語,像是:渣男、勇警、狼師、獸父等。
我們可從另一個視野來觀察此一爭議。現代企業能夠成功的要素之一正是創新與發明。突破原有的固態型模,使舊有的固體融化成流動的液態,是企業永續成功經營的祕訣。《台蘋》是我所見最富創新與改革勇氣以及創意的報社。人類如果沒有創新的企圖心,不會有一再進步的電腦、手機、汽車、火車、飛機⋯⋯《台蘋》勇於創新,沒有放棄,是黃昏企業值得珍惜之處,也可能是台灣報業的最後一搏。
在與其他報社文化有著頗大差異的工作氣氛下,《台蘋》的銷售量長期維持第一名。據美國發行量稽核組織(ABC)的記錄,單日銷量最高達 71 萬 9,604 份(2012年1月15日,頭條是 689 萬票VS. 609 萬票 馬英九連任)的榮耀即由《台蘋》奪得。
當然《台蘋》也有明顯的負面表現、黯黑心靈的一面,包括:打開了窺探隱私的「潘朵拉盒子」,使新聞工作偏向針對個人醜聞的方向。鼓勵自我私人化,而公共領域則相對空白或造成醜聞對嚴肅新聞的稀釋。
《台蘋》助長了後現代各類領域界限的抹去、含混與模糊,典範虛無主義流行,這些雖非《台蘋》開始,但有協力推展之「功」。
缺乏對個人的尊重,也偶而違反法律規範,像是無罪推論和媒體審判。2014 年某日,《台蘋》頭版頭條大字標題:「教育史上最大醜聞 32 校長判刑 污學生餐費」,左上角還畫兩隻手交遞大疊鈔票的插圖,引導讀者先入為主的思路。這些校長就算真有污錢其事,就事論事即可,而如此人格污辱是很不妥當的行為。
《台蘋》已隨風而逝,他留下的遺產將爭議不休。能給予老師和學生一個具體的研究個案,有如捐給醫學生的大體,是有價值的義行。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蘋果日報》前總主筆。本文經財團法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授權刊出,原文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