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太人上海蓋大樓 讓宋美齡辦婚宴也讓辜汪舉行二次會

黃文局 2021年05月30日 07:00:00
1998年辜汪第二次會談在和平飯店(也就是以前的沙遜大樓)舉行。(維基百科)

1998年辜汪第二次會談在和平飯店(也就是以前的沙遜大樓)舉行。(維基百科)

猶太人好像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都能發光發熱,展現亮彩。

 

上海租界的猶太人,各顯神通,令人目眩,是最好的縮影。

 

猶太人打造上海為國際都市

 

事實上,近代上海的發展,猶太人是最重要的推手。除了他們的聰明才智以外,就是他們綿密的「人際網路」,靠著四通八達的網路,上海外貿蓬勃發展,成為國際都市。

 

迄今,他們打造的高樓,仍然屹立外灘,顧盼自雄。這些大厦,徹底改變了上海風貌。

 

1842年,清朝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外國人陸續進入上海,當然少不了猶太人,最有名的是沙遜Sassoon及他的兩個員工,哈同Hardoon與嘉道理Kadoorie,他們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1927年,蔣中正和宋美齡在嘉道理的大華飯店舉行婚宴,蔡元培擔任主婚人。

 

1948年,孫中山的夫人宋慶齡在嘉道理私人住宅大理石大厦(今為少年宮),舉辦兒童福利募款舞會 。

 

1972年,尼克森與周恩來簽署「上海公報」,在沙遜家族的老漢彌爾登大厦的舞廳。

 

1984年,雷根總統住的錦江飯店,也是沙遜家的產業。

 

1998年,辜汪第二次會談在「和平飯店」,也就是以前的沙遜大樓(也稱華懋飯店)舉行。頂樓可以俯瞰黃浦江,視野無邊。當年,那是上海第一棟超過10層高的大樓,獨矗江上,君臨天下。

 

猶太人善於結交權貴,擴展商圈,方便行事,由上可知。

 

當年中美兩國即是在錦江飯店的小禮堂簽署上海公報。(維基百科)

 

「東方羅斯柴爾德」的沙遜

 

無人不曉得羅斯柴爾德,應該是猶太人的大老,尤其是金融界,但是,在沙遜家族眼裡,羅家衹是18世紀末,德國法蘭克福冒出來的暴發戶。沙家有什麼底氣,大言不慚?

 

原來沙家真是大有來頭。他們世居西班牙托萊多 Toledo (西哥德首都),1492年被驅逐流離到巴格達,18世紀末,他們己在巴格達綻放了300年。中世紀時,巴格達可是國際之都,沙家被委任為財政總長,在中東作黃金,絲綢,香料等買賣,建立一個跨中東,印度,亞洲,波斯的經濟帝國,成為巴格達最富有的商人。

 

18 世紀末,鄂圖曼帝國出現權利鬥爭,反猶氣氛高漲。1832年,大衛沙遜家族移民印度孟買。大衛有8個兒子,自小就要到孟買港口討價還價,練習交易技巧。學習簿記與英語,熟悉蒸氣輪船與鐵路等「新科技」。

 

1845年,新沙遜洋行進入上海,原作鴉片,布料生意,很快成為商界領袖。

 

1877年,投資房地產。擁有沙遜大厦,河濱大厦,漢彌爾登大厦,都城飯店,華懋公寓,格林文納公寓等。

 

安利洋行的前身是德國猶太人安諾德成立的瑞記洋行,後來,又擴增瑞記紗廠,瑞鎔機器造船廠,中國皮毛公司,霍葛鋼品公司,並投資公共運輸,礦山開發,經營棉布,軍火,鋼材,五金,馬達等進出口貿易,插手貨運倉庫,食品工業,娛樂產業,並壟斷上海啤酒等業務。經營行業,幾乎涵蓋所有經濟領域。

 

後來周轉不靈,被沙遜併吞。所有這些商業與產業,全部落入沙遜手中。沙遜幾乎掌控了上海經濟命脈。

 

通過安利洋行,把德國槍炮賣給四川與奉天軍閥,也賣給蔣介石,宋子文等。這與日本德川幕府晚期,英法羅斯柴爾德兄弟,各賣軍火給倒幕與擁幕派,如出一轍。任何一方,都是恩客。

 

1865年沙遜與寶順洋行、大英輪船公司等創辦匯豐銀行(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此後百年,沙遜家族一直在匯豐銀行扮演重要角色。

 

沙遜家族,1929年設立漢彌爾登信託公司,1930年成立新沙遜銀行,透過這些金融機構,投資控股,控制50家企業。

 

1949 年,共產黨控制中國,沙遜家族完全出脫,移居巴哈馬。

 

中國上海梅龍鎮廣場所在地原為猶太人興建的大華飯店,當年蔣中正和宋美齡就是在這舉行婚宴。(維基百科)

 

清潔工變遠東首富

 

沙遜巳經叱咤上海,有個巴格達猶太同鄉前來投靠。之前二人都是身無分文,後來分別寫下傳奇,成為巨富。

 

哈同生於巴格達,幼年遷居印度,1872年來上海,在沙遜洋行打雜及守衛。

 

1884年,清法戰爭,1885年,法軍慘敗,上海洋人外移,地價暴跌,沙遜也準備撤離。但哈同建議趁機收購,等戰事平息,地價必然回升。沙遜同意,買下淮海中路至長樂路大片土地。

 

沒幾個月,簽約和解,地價大漲。哈同一夜成名。

 

1901年,哈同自立門戶。成立「哈同洋行」,先賣鴉片,後來投入房地產,暴成巨商,號稱遠東首富。

 

當時,租界的南京路,河南路往西的西藏路,偏僻冷清,地價低迷。哈同「超前布局」,逢低買進。

 

他的判斷是,租界往東是黃埔外灘,一定會往西的南京路發展。果然,不久,英法租界都大肆往西擴展,哈同的地皮,日夜飈漲。

 

哈同向租界當局建議,用印度藜木舖設路面,使南京路變成上海最平整易行的道路。問題是,費用60萬兩銀誰出?哈同一口承擔。

 

舖好之後,兩旁房價,立漲十倍。南京路成為上海最高貴地段,而哈同擁有南京路大約一半的房產。

 

紐約前市長彭博 Bloomberg 整治廢棄鐵道區,嘉道理開發荒蕪香港旺角,香港總督彌敦開拓尖沙咀。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哈同不遑多讓。

 

猶太人洞燭先機,危機入市,故事一再各地重演。他們的見識與膽識,衹有佩服。

 

這種能力與學問沒有一定關係,哈同並沒有受什麼教育。

 

哈同在現在的南京西路上,建了中國最大的私人花園「愛儷園」,轟動全國。在園內成立「倉聖明智大學」,一切免費。禮聘當時各行碩彥為教師,如康有為,王國維,徐悲鴻,蔣梅笙(蔣碧微的父親),陳三立,豐子愷等。

 

園內經常舉行盛宴。徐悲鴻與蔣碧微在此認識結婚,後成怨偶。章太炎與湯國梨的婚禮也在此舉行。

 

哈同同時資助革命黨人孫中山,陳其美,蔡元培,蔡鍔等人,也與袁世凱,北洋軍閥等交好。與大清王朝,早巳結拜,朝廷還封哈同夫人為「大清國正一品夫人」。

 

1917年,大總統馮國璋頒發嘉禾章給哈同,徐世昌,黎元洪,曹錕等任大總統,也都頒給哈同勳章。

 

1905年,日俄戰爭,日本天皇也頒旭日勳章給猶太人席夫,感謝他的貢獻。

 

猶太人建立「人際網路」的用心與手法,令人贊嘆。

 

哈同死後以猶太儀式入葬,中共當政,後人不付稅款,「愛儷園」被徵收,上蓋俄羅斯巴洛克古典大厦,後改名「中蘇友誼賓館」,就在柯林頓總統下塌的波特曼酒店對面。

 

我1986年到訪上海,那時是最高最豪華大樓,我與友人在三樓用餐,一餐吃掉他們一年的薪水。現在改為紡織展覽中心。

 

哈同沒有親生子女,死後,養子女爭產,多數被沙遜低價收購。商業帝國,就此消失。

 

得意上海香港的嘉道理

 

嘉道理最為人知的,就是香港半島酒店。其實,他在上海香港的產業,涵蓋多種行業,尤其重要的是,他今天仍然控制香港電力供給。早期在上海,則控制唯一一家媒氣供應公司。

 

他的傳奇,今年出版的「從上海到香港,最後的金融大帝」The Last King,有詳盡敍述。

 

中共取得政權,嘉道理撤到香港,仍可呼風喚雨,在英國也頗有勢力。

 

三大巨星,僅嘉道理仍在香港閃耀。

 

上海嘉道理爵士公館。(維基百科)

 

小星林立 租界大放光明

 

除了沙遜,哈同,嘉道理這三顆超級巨星,小星熠熠,數不勝數。

 

上海有「十里洋場」之稱,指的是1845年開始設立的租界區,此區是洋人出入的「國中之國」,以外灘為中心,方圓大約十里,後來不斷擴增。

 

外灘古典雅緻大樓,沿黃埔江林立。金融,外貿,豪華旅館等集中此地,車水馬龍,市集喧嘩。

 

1860年,上海逐漸繁榮。

 

1870年開始,房地產業成為另一重心。

 

德國猶太人立西納在南京路開了「朋街服裝店」,行銷有方,「朋街」品牌變成身分象徵。

 

德國猶太人岡博設立杜美大戲院。

 

印度猶太人沙遜也設威星大戲院。

 

丹麥猶太人馬易爾 Meyer,1906年創辦慎昌洋行(南京東路),進口美國紡織品,出口中國羽毛,皮革。後來在建築工程,名聞遐邇。

 

美國猶太人史塔爾Starr,1919年開辦美亞保險公司。

 

英國猶太人馬勒,1919 年闖蕩上海,後來當上上海跑馬總會會長,從事報關,運輸,進出口等業務,頗有名氣。

 

美國猶太人沙德和沙門,1921 年在上海開設烟草工廠。

 

俄國人在上海,早期多經營茶葉與毛皮生意。

 

1917年,俄國紅色革命,很多猶太人逃難到上海,開設商店,上海更加繁榮。

 

義大利猶太人羅威 Revere 在霞飛路開設羅威餐館,推出法式「洋葱湯」與俄國猶太人的「羅宋湯」Russian Soup 較勁,生意興隆。

 

法國猶太人與希臘人,俄國人合開老大昌麵包店,人人趨之若鶩。

 

俄國猶太人沈石蒂Shanty 開設照相館,大受歡迎。

 

俄國猶太人圖欽斯基的歐羅巴皮鞋公司,是最著名的豪華皮鞋店。

 

1932年,上海證券交易所99人中,38人是猶太人。

 

1941年,洋商吸收中國資金上億法幣,80% 以上在猶太人手中。

 

保險業多由猶太人壟斷,房地產仲介也多在他們手中。

 

埃兹拉Ezras,托衣格Toegs,索福Sophers,海亦姆Hayims等家族,也是赫赫有名。

 

逃避納粹的上海猶太難民

 

1933年,德國納粹掌權。1937年,上海租界湧入大量歐洲猶太難民,因為此地是除了古巴,唯一不用簽證的地區。

 

1941年,日本軍隊把所有猶太人集中到虹口提籃橋一帶,聚集約有 1.5 萬猶太人。他們開設很多餐廳,咖啡廳,麵包店,藥房,理髮店,雜貨店,鞋帽店等,原來蕭條市場,迅速發展成「小維也納」。

 

俄國猶太人人則集中在法租界霞飛路 (今淮海路),開設許多飯店,酒吧,咖啡廳,麵包店,服裝店等,使霞飛路成為僅次於南京路的繁華街道。

 

霞飛路上奧地利猶太人雅市隆納開的「飛雅客」Fiaker 餐館,宋慶齡,宋美齡,宋子文,梅蘭芳等是座上常客。

 

1945年,日本戰敗,猶太人迅速離開上海,移民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地。

 

這些難民,出了很多學者,音樂家,科學家,企業家等,在其他國家繼續發光。

 

最有名的是布魯門索Blumenthal,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

 

他生於德國柏林,13歲時與父母逃難到上海,上嘉道理贊助的學校。1947年到美國,先入加州大學,後去普林斯頓大學念了經濟博士。

 

上面哈同等人的故事,可見幾乎所有猶太人,不管流徙何方,一無所有,都能突破困境,成就非凡。

 

更可貴的是,飛黃騰達,仍不忘慈善。救援族人,更不遺餘力。

 

1937年,大約1萬8千猶太人避難上海,沙遜與嘉道理等人,出錢出力,也用他們的產業安置同胞,設立學校,提供飲食。

 

猶太人,又在上海寫下令人感動的篇章。

 

※作者為Global Taiwan Institute全球台灣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上報現在有其它社群囉,一起加入新聞不漏接!社群連結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