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10年、接班3年,陳俊天觀察近年因文創風起,手工製墨關注度又重新回溫。(攝影:葉信菉)
「近年文創趨勢風起,很多以前習慣用墨汁民眾,改買墨條磨墨,關注度明顯回溫」,正式接班3年的「大有製墨」第二代陳俊天說。
牛皮膠墨vs.骨頭墨
從國小時的排斥到今日對製墨流程已瞭若指掌,「父親最特殊的就是用牛皮膠做墨,一次要買500斤」,「墨條有清香是『大有』的特色,墨會臭是膠質的問題,好的墨用牛皮膠,牛皮膠好的做膠囊,次級的做膠帶,最末級拿來製墨,有的不肖墨商用骨頭製墨,至於什麼骨頭也沒人知道,書局學生墨1只20元就是骨頭墨。」
他最難忍受「煮墨」過程,「水滾後得加牛皮膠煮濃稠,夏天時整間氣溫大概40、50度,真的流汗如水龍頭。」過程中膠質會黏手,就抹大豆沙拉油避滑,過程都以可食用為前提考量。
這也是「大有」墨條特色,因為原料都與中藥有關,過去陳俊天父親陳嘉德不只一次在鏡頭前喝墨。
松煙墨:鎮宅避邪
松煙是另一項「大有」特色,「德國進口,蒐集松樹燒起來的煙,松煙有鎮宅避邪功用,用松煙墨畫符才會靈驗,廟宇乩童、道師不能用墨水做法事」。
墨團從壓製模具取出後,另得陰乾成事,「小只墨條要1個月完全乾,大只墨條3個月完全乾。」是否「陰乾完成」如何分辨呢?「陰乾不完全,墨條聲音沉實;完全陰乾墨條,聲音清脆。」完全陰乾後,才能執行最後「洗墨」(把墨條用鬃毛刷亮)上蠟上漆程序。
陳俊天認為整個過程「煮墨」最難熬,「松煙粒子比奈米細,見縫隙就鑽,塑膠袋都竄得進去,有時候你沒看到,但一照鏡子皮膚早就薰黑」。1993年國防部特遣莒光日劇組來拍過1次「大有」煮墨,拍畢相機打開,機台一片黑而報銷,據說要100多萬,「好險沒叫我賠。」
近日,中國傳出規定60萬所國小都要寫書法,陳俊天樂觀其成,「回過頭看,台灣另流行起『把嬰兒腳印拓在墨條上』胎毛做毛筆,腳印做墨條,剛好筆墨一組。」語調間,陳俊天認定手工製墨業仍大有可期。
延伸閱讀:【上報人物】著墨人生 陳俊天
撰文:陳怡杰 攝影:葉信菉 影音:原樂敏
【上報徵稿】
上報歡迎各界投書,來稿請寄至editor@upmedia.mg,並請附上真實姓名、聯絡方式與職業身分簡介。
一起加入Line好友(ID:@upmedia),或點網址https://line.me/ti/p/%40zsq4746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