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新豐鄉坑子口將建立符合M1A2T轉換、保養訓練的基地。(M1A2 Abrams/維基百科)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美國軍事武器售台各項專案,只維持台灣最低程度的「自保能力」,以免台灣用過強的武力「反攻大陸」(尤其在1980年代前)。故對台軍售案大致有個「對等原則」,即解放軍某項武器明顯讓台海軍事天秤歪斜,美軍才會售台對等的武器來平衡兩岸軍力的天秤,維持大致的均勢,那麼M1A2T售台案,在天秤的另一端,是什麼造成傾斜?
108輛艾布蘭M1A2T艾布蘭戰車(M1A2T Abrams)與相關設備和支援(保修、訓練場、戰車堡、模擬器、符合國軍的準則發展等各項目),約為20億美元。將在新竹縣新豐鄉坑子口建立符合M1A2T轉換、保養訓練的基地。除了戰車,還包含一些重要的配件(只列筆者認為比較重要的,並非採購案全部,全部採購的數量與裝備明細,參閱連結。
主要裝備
1、CROWS-LP低姿態遙控武器站:許多人看戰車電影的印象中,如果有敵軍步兵貼近,戰車上的成員必須探出身體,才能操作車上機槍殺敵。但身體大半露在外面的車上成員,失去裝甲保護,也很容易被敵方狙擊手殺死。
但車體機槍有裝甲保護,卻變成一個很高的「槍塔」,容易在遠處就發現戰車的蹤跡。而且「槍塔」裝甲薄弱,易被常見的步兵反裝甲武器如RPG火箭推進榴彈輕易貫穿,傷害成員。
CROWS-LP低姿態遙控武器站,則可以在車內遙控,減少成員暴露在主裝甲外的風險,並且降低了整個武器站的高度與輪廓,避免讓戰車太容易被發現,或是武器站被擊毀的風險。
2、7862發KEW-A1翼穩脫殼穿甲彈:M1A1T主要的穿甲武器為,因為美國不會出口配方是機密,且有輻射的M829衰變鈾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故以KEW-A1與更好的A2取代(但A2版價格較貴),讓進口M1系列戰車的國家,有穿甲彈可用。
KEW-A1是美國生產用於外銷的第一種 120mm 動能穿甲彈,整體設計脫胎於M829,但採用鎢合金穿甲彈芯取代衰變鈾。穿透力高於 M829,但略低於 M829A1。
M829 對垂直擺放的均質裝甲,在2km外的穿透力為540mm RHA,M829A1則約為570mm RHA,KEW-A1的表現若在兩者之間,估約550mm~560mmRHA。
但若交戰距離拉近到1km以內(戰車一般都在此距離射擊),則此砲彈應能貫穿對岸96式戰車的正面裝甲。此砲彈重19.6kg,彈芯重4kg,砲口初速1740m/s。
3、828發M830A1多用途榴彈:戰車對付的目標,如果碰到裝甲很薄的步兵戰車或輕裝甲車,還使用翼穩脫殼穿甲彈攻擊,但砲彈會輕易貫穿車身,像「火熱的叉子輕易戳穿奶油」一樣,但卻幾乎無法轉換動能到目標上產生破壞,稱為「過度穿透」… 這時用HEAT破甲榴彈射擊,才能在穿透輕裝甲車同時,在車內殺傷成員。
M830A1多用途榴彈則比HEAT破甲榴彈,在對付無裝甲(如卡車)與人員的殺傷效率更好,約高出30%。並且可以轉換成空炸模式,讓榴彈在接近目標時就在空中引爆,有效對付在散兵坑中的步兵,甚至還有可能對付低空懸停的直昇機。
4、828發 鈍性高爆彈( IMHE-T):IMHE-T是Insensitive Munitions High Explosive Tracer的縮寫,是專門對付躲在堅固工事中的敵軍之炮彈。
因敵軍躲在掩體後,如使用碰到就炸的多用途榴彈攻擊,砲彈只能把掩體打個洞,但是後方的敵軍毫髮未傷,不是最有效的攻擊方式,往往必須要射擊多發榴彈在大概相同的位置,不但浪費炮彈也增加戰車危險。
鈍性高爆彈則是砲彈在穿透掩體後,才會引爆,能有效殺傷在掩體後的敵軍。
購買1600多發主要不是針對裝甲目標的砲彈,顯示國軍評估M1A2T在裝甲部隊中的地位,絕對不是只拿來對付戰車的「自走反戰車砲」,對付軟性目標的機率也頗高!
為了應付訓練需求,還買了621發M865 TPCSPS-T2型脫殼穿甲訓練彈、359發M831A1型破甲訓練彈、572發M1002 TPMP-T1型戰防訓練曳光彈。
5、AGT-1500燃氣渦輪引擎:所以我國的M1A2T採用與美軍相同的燃氣渦輪引擎,並非過去盛傳的柴油引擎版。
支援裝備
1、14輛M88A2裝甲救濟車:裝甲救濟車的任務,是在戰火中把戰車拖回來。國軍已在操作的M88/M88A1雖與M88A22外型相似,但是M88A2可是個足足65噸的大傢伙,M88/M88A1只有50噸。
M88A2的引擎是1050HP級的AVDS-1790-8CR引擎,而M88/M88A1的引擎則與M60同型的750HP的AVDS-1790-2DR。因為M88A2的服役,M88/M88A1便隨之被歸類為「中型拖救載具」(Medium Recovery Vehicle),而M88A2(最初編號為M88A1E1)則歸類為「重型拖救載具」(Heavy Recovery Vehicle)。
國軍已經有使用M88A1。還需要採購M88A2,是M88A1一輛拖不動至少63噸的M1A2T,必須出動兩輛同時發力,這在戰場多一輛車就是多一個調度上的麻煩,與實際作業時的危險與拖長時間。
2、16輛M1070A1重型裝備運輸車與其M1000板車:由於M1A2戰車重達63噸,遠超過目前M60A3戰車的52噸,尺寸也稍大,現有公路板車無法負荷。加上國軍鐵道運輸,因為地下化車站漸多,近年戰車已經不採用鐵道運輸,考量長程運輸需求,併案採購美軍現役M1A2專用載具拖板車,以符合運輸安全及適法性需要。
第一批採購16輛為一個連戰車的運輸量,未來採梯次運輸。如果真的發生戰爭,因為台灣不大,M1A2T的機動力其實足夠自力行駛到達戰場。
許多人應該會覺得奇怪,解放軍方面威力遠超過M60A3主力戰車的96式,99式都已經服役多年,甚至都已經有新型號「96B」、「99A」服役了,為何現在才說兩岸裝甲武力平衡打破?美國才「終於」售台M1系列戰車與配套裝備…
原來真正打破平衡的,不是解放軍戰車的發展,而是解放軍海軍的發展!精確一點說,是兩棲登陸戰力近年來的突飛猛進,尤其是中大型氣墊船的大量服役!
解放軍從俄羅斯與烏克蘭引進技術,建成958型氣墊登陸艇,也就是「歐洲野牛級」的中國仿製版,目前已經有三艘服役,另有三艘在建中,總建造數量未知。
958型氣墊登陸艇標準排水量415噸,滿載排水量達565噸,因此可以運輸三輛44噸級的96B式戰車或兩輛58噸級的99A戰車,以及掩護的步兵部隊,以最高53節(近100km/h,如輕載可跑到63節)的高速,一個多小時就橫渡臺灣海峽,並且可以在近80%的台灣海岸地形,直接衝上岸,一般消波塊是攔不住的,甚至能往內陸繼續衝(氣墊船可以在陸上跑),然後放下戰車與步兵。
此外,中共還大量生產其自行研發的726A型「野馬」氣墊登陸艇,標準排水量約100噸,滿載排水量約160噸,因此可運送一輛96B或99A戰車,以更快的航速(滿載60節約111km/h,輕載80節)運送主力戰車橫渡台海。
看似運輸數量不多,但解放軍卯起來下餃子般生產726A型,目前已經服役10艘,至少還有10艘在建,預計總數量可能超過40艘。
40艘的估計可能還太少,726A登陸艇可以停放在071大型兩棲艦內,一次就需要停放4艘,目前已經有6艘071服役,2艘下水,這8艘就需要32艘726A,再加上已完成與建造中的至少兩艘075兩棲攻擊艦,總數就需要40艘726A,還不包含其他單位的需求,以及維護保養換班的需求,故外媒估計可能生產100艘以上。
簡言之,這些氣墊船如在解放軍海空軍掩護下,估計1.5小時,就能運送一整個裝甲團的戰車、甲車、自走砲等裝備橫渡台海,輕裝備與步兵則由直18等大型運輸機運來。
當然這些解放軍上島的戰甲車,是我軍AH-64、AH-1等武裝直昇機的獵殺目標,但根據各國作戰經驗,武裝直昇機有出勤數量與滯空時間等限制,加上敵防空火力威脅,未必都能達成任務,因此地面戰車的對抗,還是很有可能發生。
國軍現有的裝備M60A3、M48H等戰車,講老實,對決96B式戰車無論火力、機動力、防護力都明顯劣勢,甚至解放軍步兵使用98式火箭筒,都能在800m的距離擊穿有掛反應裝甲的M60A3砲塔正面250mm傳統均質裝甲。
M60A3等國軍現有戰車應付96B都很吃力,只要96B的車體有掩護,只露出砲塔正面給M60A3打,後者都打不穿…遑論現在解放軍有能力在第一波攻勢中,就把大量的99A主戰車送上登陸點,對M60A3的105mm主砲來說,可能連99A的車體側面裝甲有一點角度,都打不穿。
但國軍取得M1A2T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雖然美軍不外銷具有衰變鈾裝甲的自用版,但M1A2T的裝甲仍是先進的複合裝甲,至少與99式甚至99A同級,在防禦力的「起跑點」就不會差太多!
更重要的是,M1A2T因為引擎馬力充足,所以對防禦力也有很大的幫助,這並不是說用高速跑來躲砲彈,而是充足的馬力與承載系統,能夠讓戰車披掛更多的附加或反應裝甲,大幅度增強防禦力。
此外,如果戰況需要,M1A2T還可以加裝「主動防禦系統」,例如美軍正在用以色列製的「獎盃」(Trophy)主動防禦系統,對飛行速度1200m/s以下的火箭或反戰車飛彈,都能主動擊毀,減輕解放軍步兵攜帶火箭或飛彈偷襲的威脅情況。(不過解放軍也有研發,但至少兩邊立足點平等了)
火力方面,120mm戰車砲與各型先進砲彈的入手,也讓國軍的戰車火力,首度與解放軍的125mm戰車砲同級,且如果戰況需要,美軍運輸補給更先進的砲彈給國軍(例如超過解放軍所有現役砲彈的最新型KEW-A3穿甲彈),總比臨時再運輸戰車容易多了。
台灣島的面積近3.6萬平方公里,已經不是小島,戰車有足夠進行運動與作戰的空間,根據歷次戰爭的經驗,海空軍有優勢的一方,也幾乎無法完全由海空攻勢消滅大島上的戰車部隊。
例如2.7萬平方公里的克里米亞半島(與歐洲大陸連接處極為狹窄,幾乎可視為島嶼),在二次大戰無論是納粹德軍進攻(1942年)或前蘇聯軍隊反攻(1944年),都投入了相當數量的裝甲兵力作戰。
又如二戰盟軍以「絕對的海空優勢」,發動登陸義大利西西里島的作戰中,因為德義守軍有260輛戰車(實際較有戰力的德軍戰車僅為47輛),但盟軍首波就投入了超過600輛戰車登陸,以避免在海空軍支援的空隙,遭德軍裝甲部隊攻擊時,才有能力對抗。
且台灣近年亦不斷強化機動化的野戰防空能力,可參閱:以色列JDAM精確導引炸彈「輕鬆轟垮大樓」 相同戰法卻不適用於台海戰爭,以及台灣「海劍二型」艦載中程防空飛彈為何這麼難做 研發20年才終於準備量產? 兩篇文章。
換言之,台灣的守軍擁有強大的裝甲兵力時,攻方想在登陸前消滅一個大島上的裝甲部隊,幾乎不可能,守軍裝甲兵力可以利用地形與城鎮等優勢疏散躲藏,因此解放軍為了對抗我軍裝甲兵力的威脅,勢必也需將足夠的裝甲/反裝甲兵力登岸時,才有向內陸挺進的本錢,而這將大幅度增加解放軍登陸作業的難度。
例如裝載大型戰車的登陸艦艇,必須有一定的體積,就是我方反艦飛彈的良好目標。
M1A2T勢必也是我軍裝甲部隊中,威懾力最強,最為解放軍所忌憚的一支兵力,勢必抽調大量資源搜索與摧毀M1A2T,相對的也表示M1A2T能夠消耗與分散大量解放軍登陸部隊的資源,例如我軍以假戰車誘敵,甚至以「心戰廣播車」欺敵時(參閱國軍採購皮卡車改裝為心戰廣播車),解放軍都必須抽資源偵查與摧毀,備多力分下,相對的就減輕我軍其他部隊執行任務的難度。
換言之,解放軍如要遂行登島作戰,其首波兵力除了對抗我軍的海空攔截,登陸後得突破我軍灘頭反擊部隊,即使成功登陸,向內陸推進還得忌憚我軍位於不知何處,由M1A2T擔任矛頭,步炮工支援,虎視眈眈隨時機動反擊的裝甲部隊。
如果解放軍在登陸戰中出現破綻(兵荒馬亂中很常見),我軍逆襲的攻勢,由M1A2T擔任矛頭,與由現在M60A3戰車擔任矛頭相比,其火力、防護力、機動力、通訊力都強大太多,能大幅增加逆襲成功的機率。
此外雖然海島作戰中,海空軍的決戰具有相當關鍵的重要性,但是海空軍基地如沒有陸軍防衛,尤其是缺乏重裝甲部隊拱衛時(除了戰車,還有自走砲與機械化步兵、工兵),則敵軍只需要機降一支輕裝的突擊隊,就足以從後方打擊海空軍基地,干擾前線戰局。
但有重機械化部隊拱衛的海空軍基地,通常敵軍就不會派特種部隊進行這類近乎自殺的突擊任務。尤其M1A2T可以裝設主動防禦系統,讓單兵攜帶的反戰車武器有極大機率失效,參閱 德國130mm戰車砲試射:飛彈威力強射程遠 為何無法淘汰戰車砲?
關於我軍自走砲,參閱:為何新購M109A6 對比 A5自走砲 戰場生存性高300%? 配合新型精確導引砲彈如虎添翼!
故國軍獲得M1A2T的戰略優勢,除了在守勢作戰中,讓解放軍必須登陸夠多的戰車或反戰車兵力,才敢向內陸推進外,M1A2T還能擔任我軍攻勢作戰的矛頭!
這不是要反攻大陸,而是如果依照台海戰役的其中一種想定:台海戰役,在解放軍登島後,國軍會利用城鎮、山區等複雜地形優勢,節節抵抗拖住解放軍,使其”無法”遂行速戰速決,造成既成事實的克里米亞模式。
解放軍登陸約2到4週後,美軍突然介入台海戰役,利用海空軍優勢,宣布封鎖海峽切斷已登島的解放軍補給線,接著美軍登陸台灣,聯手國軍消滅島上殘存,已失去油、糧、彈補給的解放軍部隊。
然後已經上島的幾十萬解放軍,就是聯軍必須消滅的目標(就是特大號的古寧頭戰役),而率領國軍清剿負隅頑抗解放軍的矛頭單位,非M1A2T戰車營莫屬了!
所以國軍的M1A2T除了採購穿甲彈,也採購了大批M830A1多用途榴彈與鈍性高爆彈(IMHE-T),目標是對付步兵與堅固工事,也額外採購了CROWS-LP低姿態遙控武器站,很明顯都是為了城鎮掃蕩作戰而設定的武器、彈藥。
戰爭的勝敗,當然不是單一武器決定,要考慮諸多因素,包含國際關係、戰略規劃、戰鬥體系、戰術作為、戰技高低、後勤補給…等等,本文當然無法一次涵蓋,但為「想定中的作戰方式」準備好武器與加強訓練,應該是各國軍隊都會執行且盡力完善的任務。
※本文經授權刊出,標題為編者所加,原標題:560億元台幣的108輛M1A2T採購案值得嗎? 對台灣的攻守作戰能強化到什麼境界?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