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和對立並不會帶來解方,而良善會的。或許這段時間你很痛苦,但你可以問問自己,「我能回應這場令人絕望疫情的良善是什麼?」(湯森路透)
昨晚,我難得出門,為了取預訂的餐盒。這段時間幾乎不太出門,三餐自理,一週大概只有預訂想支持的餐廳餐點幾次,而且通常透過快遞取貨。不過,昨晚想透透氣,便自己外出取餐。避免搭大眾交通工具,我戴著口罩、循著日常就在走的路線,徒步至餐廳,不長不短的三十分鐘路程,也算是一種路上觀察學吧。
是個超現實的現實場景。即便下班時段,路上的確人流和車流少了不少。最明顯的東區,過往川流不息,深夜喧鬧,但在七點的時段,暗巷靜謐,人流估計只有平日的5%不到。零售業三三兩兩開著,櫥窗燈火通明,可卻沒有人會上門啊。
餐飲業呢?場景其實有點感傷。多半的餐飲業仍然開著,只是並不讓人內用。我想,在各種成本的壓力之下,大家一定想在逆境中突圍,試圖以外帶來彌補一些現金流。只是,這樣的效果似乎有限。我印象深刻的場景:壽司店裡,女性坐在門內桌子前滑著手機,而男廚師坐著望向門外,望穿秋水的那種,可從他的眼中看到很深很深的無奈。類似這樣的店家,沿著我的步行路線,一家又一家。
誰也沒想到,疫情會在一夕之間豬羊變色。會責備這些餐飲業者,從去年疫情爆發後有整整一年的時間,為什麼不做好準備?大家或許不會,我也不會。畢竟,每個人所要面臨的挑戰不盡相同。怎知過去一年,這些人經歷了什麼樣的生命課題?我們能做的,就是支持自己過往會消費的店家,讓他們可以有一些些生存下去的希望。
疫苗也是,大家都知道疫苗是解方,也想要疫苗。不過,我們並不是統籌者,這當中有一定的困難,實在不需要非專業的旁人在旁指指點點。或許,你有更好的解決方式。那也很好,請和主事者好好討論,而不是以攻擊、口水來取代,這樣是解決不了事情的。同意政府需要監督,但監督的同時,何不好好的合作、協商,替島上的人想出好方法?政府也是,能邀地方政府好好合作,而不是相互口水來口水去?
我有認識超過十幾年的朋友在疾管署上班。足足有一年了吧,她經常是深夜才回家,兩個小孩的她總是蠟燭兩頭燒,但我沒看過她抱怨。我想,最近她肯定又更忙了吧。這些在前線的人員,都默默著守護著我們,守護著台灣,沒有人想把自己居住的地方搞爛。
只是,有點諷刺的是,去年國外疫情大爆發時,法國人發起了在固定時間,在陽台鼓掌,向醫療人員致敬;而我們台灣卻是鳴喇叭、關燈等充滿對立的行為。
這讓我想到,我們回應絕望的方式是什麼?攻擊和對立並不會帶來解方,而良善會的。或許這段時間你很痛苦,但你可以問問自己,「我能回應這場令人絕望疫情的良善是什麼?」以我而言,把我的食譜分享給大家,讓在家煮飯的人或許有些點子和啟發,也是一種良善。偶爾,我也會多煮一些,分送給朋友,是心意也是良善。支持我喜歡的餐廳,外帶他們的餐點,也是種良善。也或許你什麼都不用特別做,只要好好的遵守防疫規定,這也是一種良善啊。
我們回應311這場絕望的良善,是大筆的愛心捐款。但我們從未想過,這樣的良善,有一天會再回到我們身邊。
我想給在低潮的你一些想法。記得前些日子看到奧修的一本書裡提到關於谷底的闡述:「如果你想要登上聖母峰,你也會來到谷底。谷底沒什麼不對;你的方式必須不一樣。你兩者都可以享受;山峰是美的,山谷也是美的。在某一些片刻,人應該享受山峰,在某一些片刻,人應該在谷底放鬆。」這和我們對於谷底的看法有些不同,過去多半都認為谷底就是不會再糟了,好似鼓勵人會漸漸的往上攀升,看到高峰。不過,谷底是否真的很糟?也許並不是。我們有時間停下來,和家人相處,也或許可以好好整理居家空間,也或許能在此刻得到些什麼。就像奧修說的,「在某一些片刻,人應該在谷底放鬆。」
放鬆的你,回應絕望的良善又是什麼?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出,摘自《艾瑞克的旅行&廚房 Travel & Kitchen in Eric Style》臉書